让古典文化重新起航
作者:张怡 时间:2017-03-09 阅读:217
让古典文化重新起航
——威宁二中别开生面的文学培养
实习记者 张 怡
古典文学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沉淀着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底蕴。
然而在新世纪春风中沐浴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正逐渐淡忘着李白、杜甫,正模糊着端午、重阳……在我们身边,谈论最多的是歌星,影视明星,看的最多的书是快餐杂志和各种类别的漫画书,部分学生书包里的课外书不外乎就是几本语、数的辅导书,课余看书的时间,全被游戏和影视剧占了去。
日前,记者走进威宁第二中学,他们别开生面的文学培养让二中的学生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这笔”巨额财富。
紧跟流行时尚学古文
在二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由此可见,在中学生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习古典文学是最令学生头疼的事。
语文科代表教师张宇告诉记者:古典文学知识在中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消除中学生的畏难情绪,学好古典文学是每位教师的愿望与责任。通过兴趣学习历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法宝,学习古典文学也不例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时尚排行榜等内容都非常感兴趣,老师们及时了解当前的流行时尚,抓住其中与古典文学相关的契机,引领学生学习。
张宇告诉记者当时有一部贺岁大片叫《满城尽带黄金甲》,红极一时。上课时,他就问学生,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知道这部片名出自哪里吗?学生都很茫然,于是,我先背诵了这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学生听了立刻兴趣十足,要求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接着他讲了诗的含义,并简单介绍了黄巢起义故事。这只占了课堂上的几分钟时间,并没有影响正常的授课,但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下课后,学生们兴趣十足地朗读着,轻而易举地背诵了下来。
形式灵活多样学古文
中学生畏惧学习古诗文的重要原因是不愿意背诵。但记忆是学习古诗文的基础。
教师杨永秀告诉记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背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用唱歌的方式背诵。一些优美的古诗词已被谱上了曲子,成为流行歌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都已成为大家所喜爱的歌曲,不仅可以学唱这些已谱好的诗词,还可以发动有音乐才能的学生或是求教于音乐教师,把一些相近的能套到歌曲里的古诗词也唱出来,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了。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歌声中记住了诗词的内容,同时也在音乐中初步感受了诗词的意蕴,朗朗书声,阵阵歌声让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
不拘一格,广泛涉猎
培养中学生的古典文学兴趣,不能只局限于背诵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广泛涉猎,现今的网络文化对古典文学的冲击比较大,很多学生只愿意看电视,而不愿意去看书本上的内容,杨永秀告诉记者。
只要是能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内容,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老师们都会引导,鼓励学生接触学习。
教师张宇告诉记者,有一首很热门的流行歌曲“曹操”,学生很喜欢唱,于是他就给学生出了一个论题,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不仅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还向他们推荐观看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再如,当有消息说要重拍《红楼梦》,并在网上海选演员时,他又向学生提出,如果让你参加《红楼梦》的拍摄,你最想饰演哪个角色?学生反响非常热烈,读原著,找资料,背红楼诗词,互相讨论,在学校掀起了一股红楼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深度也提高了。
知行结合,巧学活用
培养中学生的古典文学兴趣,不仅仅是为了学好语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学以致用,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发扬光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于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杨永秀如是说。
让学生明白古典文学不是过时的,历史的故纸堆,而是新鲜的活泼的,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巨大的实用价值,对我们当今生活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杨永秀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有个著名的栏目“天涯共此时”,我会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出处,讲解它们的含义。让学生亲身体会古典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魅力。
杨永秀表示,普及古典诗词,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养,很多老师只讲诗词字面的意思,不熟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是不够的。其实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品,当代人会教、会学、会体验了,自然能从其中感受到种种乐趣。其次,书法、音乐、绘画等展示方式,都有利于古典诗词的普及。现在我们的老师会用音乐唱出宋词,用故事的形式读唐诗,这样是很有意思的。
“要提高传承者的历史责任感,仅能背诵大量唐诗宋词还是低层次的。通过古典诗词去了解、感受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情思,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杨永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