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荒山富了民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7-03-10 阅读:218
决战脱贫攻坚之板块经济
绿了荒山富了民
——威宁特色经果林之核桃产业发展侧记
记者 李玉荣
“我的家乡,有许多核桃树。每到秋天核桃成熟时,都会引起我无限的回忆……”一位威宁人对于核桃的眷恋,可以说是广大威宁人内心深处不可遗忘的核桃情结。
事实上,对于核桃种植,威宁县委政府浓墨重彩的表现,更是值得一提。
近年来,威宁依托退耕还林、“三江源”生态保护、“绿色威宁行动”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把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世界“四大干果”的核桃,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来抓,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既绿了荒山,又富了农民,谱写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齐飞的喜人局面。
小核桃绘就致富新画卷
每年的八九月,行走在威宁大地,随处都可见核桃树的身影。但见一棵棵核桃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圆圆的核桃。
八月的龙场镇开嘎村,绿油油的庄稼地里处处都是核桃树。村庄里近300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几乎也都是挂果多年的核桃树。
近年来,开嘎村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大力发展桃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种植大户陈建家的700多棵核桃树,目前已有300多棵挂果,一年核桃纯收入有5万元,可观的经济收入让他真正看到了发展核桃产业的良好势头。
“目前,在本地,干核桃价格每公斤可达20至30元,而在浙江、深圳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干核桃价格高达50至60元每公斤,甚至有钱也买不到。”陈建说。
不止陈建一家靠种核桃致富。村民张忠学家种了200多棵核桃树,单是挂果的40来棵,每年带来了2万多元的收入;孔德文种的500多棵核桃树,目前都在稀稀疏疏地陆续挂果,每年的核桃收入达5000多元……
龙场镇开嘎村只是威宁核桃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目前,威宁核桃种植面积已达50万余亩,70万余株,常年产量200万余公斤,有效加快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发展核桃产业,威宁有自己的一套
近年来,威宁县扶贫办、林业局主抓核桃产业发展,齐书生态、经济、扶贫新篇章,探索出了发展核桃产业新秘笈。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威宁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宣传指导、物资发放、移栽技术指导等工作,确保规划的图斑上种植优良的本地泡壳核桃。
超前谋划,确保物资供应。为保障苗木成活率,核桃产业领导小组超前谋划,提前准备种植核桃所需的物资,对种苗数量认真核实,确保种苗和物资的供应。
加大对苗圃基地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苗木供应质量。在选苗用苗过程中,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严格选苗、用苗,确保苗壮苗齐,成活率得到保障。
为保障核桃苗木的品质,威宁投资32万元,建设了规模为40亩的国有新华林场优质核桃采穗圃。选用早实、丰产、优质、耐寒的云新14号及经多次筛选的威宁优质泡核桃进行育种,其生产的嫁接穗条健壮,粗细适中,遗传品质有保障。
据介绍,威宁建立优质核桃采穗圃,不但能集中财力、人力在较小的面积内定向培育集中生产品种优良的接穗,而且能促进核桃传统品种的种质复壮更新,保障核桃产业发展对优质品种的需要,是有力推动威宁核桃良种化种植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威宁核桃良种化种植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威宁核桃采穗圃进入接穗盛产期,每年可提供70—90万株优质核桃嫁接接穗,每年可实现穗条销售收入25万元左右,为威宁核桃产业发展提供良种壮苗,实现农民经济增收、林业产业发展,同时填补了威宁无专业化核桃采穗圃的空白。
同时,严格把好种植技术关。按照选一块好地、挖好一个大坑、放好一筐底肥、选一个良种、选一株壮苗、用好一把修枝剪、一次规范的种植、浇好一桶水、盖好一张膜的“九个一”栽培技术组织栽种,并严格落实分管领导包片,核桃辅导员包山头的责任机制,确保从种植到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到位。
此外,核桃加工企业带动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以鹤乡果企业为核桃产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威宁还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多方筹资等方式投资117万元,在金斗镇红石村、二塘镇新合村、牛棚镇新龙村、迤那镇合兴村建设总规模2000亩的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完成了核桃产业化扶贫项目22万亩,补植补种累计3.5万亩,核桃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7个。
目前,威宁正在着力打造14万亩的牛栏江流域产业带、8万亩的可渡河流域产业带、13万亩洛泽河流域产业带、10.2万亩的二塘河流域产业带、6万亩的草海高原产业带“五个核桃产业带”,着力谱写小核桃大产业的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