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久他乡是故乡
作者:卯龙艳 饶慧 时间:2017-03-13 阅读:247
“驻”久他乡是故乡
——石门乡石门坎社区第一书记喻松驻村小记
记者 卯龙艳 实习生 饶 慧
“现在我在读初三,我有一个梦想,考上重点大学。我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但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实现。再过一年就中考了,先把中考考好就接近了这个梦想。”说这话的是石门乡河坝村15岁的小姑娘高佳炜,而说这话的时候她在距离家乡上千公里的首都北京。
“喻叔叔,将来我想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是我的梦想。”去年年底喻松到村里的老百姓家回访,到高佳炜家时,这个小姑娘和他说了这句话。喻松说这是他听到的最感动的一句话,河坝村这位小姑娘的一句话,让喻松明白一年以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们能看到希望,能知道自己的梦想比什么都重要。
“扶贫先扶智”这是喻松到石门坎社区驻村时抱定的一个信念。“扶贫的方式有很多,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移民搬迁扶贫都是,刚到石门乡时经过多次的走访调研,我发现除了这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外,最主要的是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就医不方便,于是我就和一行的其他驻村干部商量,把教育帮扶和医疗帮扶作为我们驻村工作组的工作重心,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
2016年8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石门乡14个村的22名学生,他们不远万里从威宁石门乡到了首都北京,一路上看到的是祖国的大好风光,看到的是自己边远落后的家乡和大城市之间的差距,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作为“乡村中国梦—贵州·石门青少年英才‘北京行’”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队,喻松和省委办公厅的其他驻村干部带领石门乡14个村的22名中小学生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和航天航空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并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参加了系列交流活动,目的是让这些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树立信心,找到人生的目标。
“这些孩子都来自石门乡的各个村里,从小在村里长大,他们有的连威宁都没有去过,更别说其他大城市了。当时想到带他们出去,主要是想利用暑假的时间开拓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人生除了毕业外出务工或者结婚嫁人还有很多轨迹。所以当那个小女孩和我说她要努力考上大学时,我真的十分感动。”喻松这样说。
不仅如此,针对石门乡石门坎村汇集了石门乡小学、民族中学以及新中小学三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喻松还积极走访学校领导和师生,实地调查,考虑到石门小学和中学周边居民较多、社情复杂等情况,为保障学生安全,喻松积极协调有关企业免费投入近40万元资金,在学校安装了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
刚到石门乡的喻松,对这个威宁最边远、最贫困的乡镇了解不多,为了及时掌握村情概况,走村串户,掌握基本情况,用脚步来丈量这片土地成了他当时的日常。“我刚来时去新营、去中寨都是走路去,一趟走下来要两个多小时,等回到住的地方累的脚都抬不起了。”
辛勤的走访换来的是喻松对石门乡的乡情、村情、民情有了全面了解,梳理了当地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的短板,为他以后找准方向开展驻村工作打下了基础。
石门乡距离威宁县城140多公里,来回一趟就是6、7个小时,现在各个村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都已经基本备齐,虽足以应对一般的疾病,但是遇上疑难杂症老百姓的就医还是不方便,为此,喻松通过原单位多次和省卫计委协商,从贵阳的三甲医院定期派3~4名医疗专家到石门乡开展义诊,解决老百姓的就医问题,减少老百姓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同时,为了老百姓的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喻松还帮助石门乡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和省里的医疗专家建立一个微信群,方便大家及时沟通。
“这些省里来的医疗专家在石门一待就是一个月,老百姓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都会来找他们。现在,不仅石门乡的老百姓来看病,有很多云南昭通那边的老百姓听说省医院的医疗专家来石门了他们也会赶来治病。”
石门乡是威宁最边远的乡,是全省极贫地区的缩影,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的代表,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心灵来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同时也把汗水洒在石门坎社区的田间地头,与这里的村干部一块苦、一块干,这就是喻松到石门坎社区开展驻村工作的真实写照。喻松的老家在遵义,来石门乡驻村后,喻松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候一个月还回不了两趟家。说不想家那是假的,可是对他来说,或许那满满的思乡之情都已转变成他在石门苦干实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