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撬开致富路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3-13 阅读:224
产业撬开致富路
——石门乡产业发展侧记
记者 陈武帅
一
“打工不用往外走,产业就在家门口。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婆娘不会跟着别人走。”这是我们从女姑村村民邓正中口里听到的顺口溜。
以前,在石门乡流传的顺口溜是:“有女不嫁石门坎,苞谷洋芋度春秋。十里山坡挑水吃,衣服半年无水洗。”
顺口溜的改变,折射的正是石门乡的蝶变。
60岁的邓正中是女姑村村民,他还是张家屋基“十户一体”中心户长。
去年邓正中和10户性格相投、有共同发展愿望的农户组建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不但抱团发展搞起了种养殖业,还实现了“十户一体”自治管理。
没有资金,邓正中就和另外9户村民申请了特惠贷款,每户贷款5万元。
50万现金到手,如何让钱生钱,邓正中和大家一合计,养牛有经验,于是开始修圈舍,种草籽、买饲料,轮流放牧,10户人家共同管理喂养牛,小病自己防疫,大病就请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来治疗。
在以邓正中为中心户长的10户村民精心照料下,如今他们养殖的西门达尔牛已发展到74头。
邓正中说,每头牛每月饲料、草籽成本200元,一般小牛半年就可以出栏,除去开支成本1200元,每头牛可净赚5000余元,两年以后不但可以还清贷款,还能有不少进账。
什么是“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邓正中也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
当初对这一新鲜的基层管理模式不太看好,邓正中坦言。
在村支书马旭的多次指导下,邓正中终于动了心,成了“十户一体”中心户长,原本只想摸着石头过河的他如今尝到“十户一体”发展模式的甜头:不仅可以实现村民自治管理,还能实现抱团发展。邻里矛盾纠纷少了,发展产业致富的干劲足了。
高兴的事情很多,除了搞养殖,邓正中闲余时间还到女姑村三膜早熟马铃薯基地打工,每天收入80到100元。
说起女姑村蔬菜园区三膜早熟马铃薯,村支书马旭说是村里脱贫致富的一大标志工程,今年种植三膜早熟马铃薯1500亩,种植胡萝卜1000亩,可以覆盖贫困群众151户650人。
在女姑村800个大棚里,三膜早熟马铃薯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贫困户周邦平在自己管理的大棚里劳作。
周邦平说,他以500元每亩的股金流转给公司,三膜马铃薯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两季蔬菜,除了每天80元工资照给,年底还可以参加公司、贫困户、村集体5∶4∶1比例分红,等于自己在大棚里种地公司还倒给钱,这样的好事走哪里去找。
威宁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算了一笔账:“石门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蔬菜1500亩,一年按三季计算,一季一亩以6000元计算,每亩年产值达18000元以上,除去成本,每亩一年利润可达10000元以上,预计三年内就可带动全乡6194名贫困户成功脱贫。”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田间地头看产业,在“三鞋干部”的帮扶下,女姑村已然化蝶!
二
“猴子岩,白刀岭,光棍出来一大捆,有女不嫁仰天窝,石头还比洋芋多。”这句顺口溜道出来两天窝曾经的贫困。
新民村仰天窝只有46户人家,却有10几个光棍。由于生活条件恶劣,许多人娶不到媳妇,这一直是仰天窝的痛楚。
而如今,仰天窝悄然在变。
在驻村干部李永华和村支书熊万军带领下,仰天窝利用长期被荒废的土地发展高山马铃薯种植,既节约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又把闲置的土地用得恰到好处。
目前,在石门乡新民村仰天窝5100亩高山马铃薯种薯基地里,满山的荒地不再杂草丛生,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马铃薯种薯基地。
该基地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高效规模的集体种植,让仰天窝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条件好了就不愁找不到媳妇,让光棍村成为田园村,这是我们仰天窝的新期盼。”新民村村支书熊万军高兴地说。
然而当初动员群众搞种植,却颇费了一番功夫。
娄经娅是一位单亲妈妈,丈夫去世多年,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生活压力很大。当初动员她流转土地种马铃薯,她死活不同意,种了半辈子苞谷洋芋的她觉得土地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踏实。
新民村第一书记李永华多次上门走访,终于让娄经娅同意流转自家几亩土地,如今娄经娅在马铃薯基地打工,每天有100元收入。娄经娅逢人便说,思想转了个弯弯,生活就豁然开朗起来。
驻村一年来,李永华跑遍了新民村山山水水,张家院子易地搬迁、精准扶贫走访摸底、产业发展寻求项目支持……
在新民村,在仰天窝,一系列产业组合拳,让村民们成功突破贫困的包围。
仰天窝是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在石门乡建设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按照“三变”模式,公司、农民和村集体以“631”的效益分成。仰天窝村民黄朝斗说,他家有30亩土地,加上务工收入一年有4万元收入。
如今,仰天窝51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起来了,筲箕湾1500亩油茶花次第开放,摸哈克山梁4000亩华山松抽枝发芽,荒山野岭3000亩核桃、板栗成功种植完成……
如今,大型养殖企业华曦百万蛋鸡养殖场成功入驻观音山社区,已建成10万羽,今年六月份养殖规模将达到100万羽,贫困户以土地作为股金,年底按照公司、贫困户、村集体6∶3∶1比例分红,贫困户生活从此有了保障。
如今,观音山中药材种植基地正扩大种植规模,数千亩党参、当归、半夏等中药材,已成为群众致富新引擎。观音山大峡谷的荒坡野岭上2000亩高山小叶绿茶正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