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作者:祖文韬 龙胜 时间:2017-03-14 阅读:193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草海镇吕家河村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记者 祖文韬 龙 胜
踏上初春的草海镇吕家河村, 这里再也看不到往昔的旧模样。从远处眺望,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宜居宜业的农村新画卷,新修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幢幢乡村新居在袅袅炊烟的映衬下整齐地排列着, 刚栽上的小树苗吐绿抽条,油用牡丹基地内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勤劳而又淳朴的村民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引领下,踏着坚实的脚步一路向前, 处处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吕家河村村支“两委”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致富带头作用,抓实民生工程建设,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踏踏实实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取得可喜的变化。
2015年,该村再创佳绩,获得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表彰;2016年,全村贫困户从的2010年的272户减少至30户;2017年,最后的30户贫困户计划实现全部脱贫。
村里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让72岁的吕大爷做梦也不敢想。他激动地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的晚年也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这都要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对吕家河村的百姓来说,更是多年的梦想。说起当年的路况,村主任陈明勇指着一条条新修的柏油马路和串户路感慨万千。“以前每逢雨季,乡村小道泥泞不堪,老百姓叫苦连天。近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们村每年都安排有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到村进行帮扶,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一到任就走家串户听民声,积极为谋划修路这件事到处奔走。然而缺资金成了修路最大的‘拦路虎’,为了筹集资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干部经常冒酷暑、战严寒,四处找门路,10万、20万甚至能争取到的几千元资金也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通村通组路和串户路连通了每家每户。这件实实在在的利民惠民工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被当地人交口称赞!”
“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都比较薄弱,严重阻碍了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变乡村道路、电力、卫生、教育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发展产业带动更成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吕家河村村支部书记田维昌这样说。
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壮大村级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壮大村级实力,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加快推进集体经济规模,使村集体经济真正成为“民有、民管、民享”的民本经济。
传统单一的种植结构,制约着群众致富。村支“两委”干部通过深入调研,沿着绿色发展主线,结合村情实际,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坚决走生态种植、绿色崛起之路,打破本地只适合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作物种植的禁锢,大胆尝试中药材、万寿菊、油用牡丹等经济作物种植,实现当地农业朝着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方向迈进,并取得可喜的成就。同时,引领百姓打造以“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农户”为实施主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通过农户以土地入股,采取“保底收益+浮动分红”的形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化发展。
2013年种植烤烟以来,该村农民经济飞速发展,新建烤烟配套工程基础道路9公里。2014年,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万寿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2000余人。2015年,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万寿菊,从而使老百姓的收入从传统的每亩500至600元提升到1100元至1200元,收入翻了一番。
2016年年底,吕家河村继续立足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流转土地800余亩种植油用牡丹,同时加快推进一系列的招商工作,村民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工作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我们村今年种植了800多亩油用牡丹,我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流转出去了,这不仅让我们闲置的土地产生了效益,农闲时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吕家河村村民老陈一边手脚麻利地整理刚种植的幼苗一边说。他现在在油用牡丹基地内打工,工钱每天70元。
“此次迅速铺开油用牡丹种植,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成为全村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垒起了群众致富筹码,加速了脱贫攻坚步伐,让撂荒土地活起来,村子变得美起来,农民也变得富起来,有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该村村支书田维昌说。
目前,吕家河村800余亩油用牡丹已经种植完成,一条融合油牡丹种植、示范基地、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种植—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将推动吕家河村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壮大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双赢共富”的目的。
谈起吕家河村未来的发展方向,陈明勇信心百倍。他说:“脱贫不是扶贫工作的真正目的,带领百姓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过上富裕的日子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今年,我们将坚持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将思想观念从‘带我富’变成‘我要富’,调动全村群众图片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扶贫开发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斩断贫困‘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