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15

真蹲实驻 为民谋福

作者:李正传 王圣 崔蝶 时间:2017-03-15 阅读:194


 真蹲实驻  为民谋福
——记哲觉镇红松村第一支书马二军
通讯员 李正传 王 圣 崔 蝶

  自2016年3月被选派到哲觉镇红松村任第一支书以来,马二军常常深入百姓之中,走进群众家里,倾听群众的心声,为其解决实际困难。马二军刚到红松,就说过一句话:“我来驻村,不是来享受的、‘放假的’,如果不为村里办点事,不带任何项目来,来驻村就没有实质意义。作为红松村的第一支书,就该为群众多跑腿、多办事。”红松村“第一支书”这个身份让马二军倍感责任重大。在他心里,红松就是他的“第二家乡”。

倾注精力,为民谋福利
 
  “我来自文广局,如果村图书室需要图书,我一定想办法协调到。”驻村第一件事,马二军就为村里争取到了345册、合计8000元的科技图书。
  听到村里出现纠纷矛盾,马二军主动参与走访化解,一年来,走访化解了矛盾6起;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工作,向每名党员发党章、讲话读本、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读本。
  为了进一步改善村里的配套设施,马二军四处协调,争取到1.8万元资金用于村公共场所建设。同时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精准扶贫、移民搬迁等工作。
 
油茶“搭桥”,开致富之路
 
  驻村伊始,马二军就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在他的小本子上。“红松村是贫困村,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但是水分、阳光充足,土地肥沃,适合种植油茶……”这是马二军“民情日记”上记载的红松村的情况。经过多次走访调研,马二军了解到,虽然哲觉镇中药材种植形成规模化,但该村并没有规模化的支柱产业,百姓致富难度大。面对这样的困境,马二军决心要为红松村的村民办点实事。马二军想到,红松村是一个一类贫困村,要发展产业才有出路。为了村里产业发展的事,他多次跑到县里争取项目,争取到11万棵油茶树,组织村两委规划种植,亲自与红松村民一起栽种了490亩。
 
改善交通,为发展助力
 
  马二军常常奔走在田间地头,没事的时候和群众说说话、聊聊天,了解群众所需所想。
  交通问题一直是红松村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村民心中的痛,泥土路、坑洼大、路面窄,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与发展。
  马二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村里修路的事,马二军又多次跑到县挂帮单位文广局,终于协调到资金3.2万元。为了出质量、保效率,马二军亲自带领群众修路,经过10多天的努力,红噶组到卯家寨子长2公里、宽4米的通组土路修建完成,不仅改善了红噶、卯家寨子群众的出行、运输,客观上还能促进村民生产发展。
  为了进一步改善红松交通状况,马二军四处协调,动用自己的“关系”,争取将二道沟组、马店组到瓦竹村纸厂组共计6.5公里通组公路纳入交通建设“十三五”规划,目前已纳入了规划,修通后将大大方便红松村民的出行。
  他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真真正正地为红松村民办事,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点滴事,实实在在诠释了“第一支书”驻村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