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进山寨 农民既得“鱼”又得“渔”
作者:马召凤 饶慧 时间:2017-03-15 阅读:219
特色产业进山寨 农民既得“鱼”又得“渔”
——猴场镇格寨村发展特色产业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实习生 饶慧

格寨村村民正在护理苹果树
惊蛰过后,天气渐暖,又到了给果树施春肥的日子。在猴场镇格寨村苹果基地内,春潮涌动。工人们正在忙着浇水、施肥,好不热闹。技术员杨志军戴着草帽,一会儿忙着招呼新进工人学习,一会儿又拉着水管给果树浇水。而在五年前,杨志军每天的工作就是四处打零工,有时候是在工地,有时候是在农场,哪里需要工人,他撩起胳膊就上。
2012年,猴场镇格寨村告别了以前的农耕方式,有了自己的第一个苹果基地。350亩的果园需要大量的工人,而且工作相对稳定。杨志军收拾了在外打工的行囊,回到了基地打工,他是最早一批从外回来的工人。在外头受了不少苦头之后,杨志军回到果园开始努力学习技术,苗木移栽、肥水管理、剪枝……。苹果基地从新建到如今已经有五年时间,这五年时间杨志军从一个打工族变成了一名果园的技术人员,每月收入5000元。杨志军的妻子陈兴妹也是基地的一名工人,回到家乡工作之后,夫妻两人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如今,夫妻两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近8000元。
唐敏也是基地的一名技术工人,职责和杨志军一样,负责果园管理、技术指导以及安排工人作业。唐敏是格寨村一名普通农户,种植苹果的项目落到了格寨村之后,唐敏撂下了自己手中的农具,到基地报了名,成为基地里的一名“长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唐敏也成为了一民技术工人,每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苹果基地完成了唐敏人生的一个蜕变,从农妇到技术指导员。
摈弃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农业发展和旅游产业结合,农业发展和绿色生态发展结合。格寨村苹果基地把农户变成了技术员,也带领小村落走向了大市场。
经过三年的修整、生长,2015年格寨村苹果基地开始挂果丰收,这一片生长在大山脚下的苹果走出了威宁,走出了贵州,远销贵阳、昆明、湖南等地。而格寨村,也增加了许多新鲜的面孔,常常有车辆停在路边,来自威宁和六盘水等周边城市的人每逢周末都会开着车前来采摘,体验采摘观光的乐趣。“在树上就卖得差不多了。”杨志军说。
而在2012年之前,格寨村更多的是洪水泛滥,土豆、玉米等作物常常浸泡在泥洼里。在猴场镇三岔河流域,村民们常说:“成也三岔河,败也三岔河。”每逢雨量少的年月,凭着三岔河丰富的水资源,沿途的庄稼能够有比别处更好的收成,而到了雨量充沛的年份,河水泛滥,沿途农户的庄稼就受到不同城度的毁损。收入一亩地不到400元,有些比较严重的地段,甚至颗粒无收。
也因为对洪灾的害怕,当基地到格寨村承包土地的时候,农户们都很愿意把土地承包出去。800元一亩地的承包价格相比自己种要划算很多,最重要的是,不用再操心被水淹没庄稼的问题。基地还承诺所有把土地承包出来的农户,只要有劳动力,都可以在基地打工,学习技术。
如今,格寨村苹果走出了自己的市场,培育了自己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多的农户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也学习到了苹果种植的一系列技术。
为了能把苹果规模扩大,打造属于格寨村自己的品牌产业。苹果基地还专门去外地重金聘请苹果种植的技术专家到基地带着农户学习,通过理论培训和现场教学的方式把技术教授给百姓。去年,格寨村还专门组织了200多农民到县农牧局进行了半个月的技术培训。而在格寨村村活动室,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农户们前来学习。
一个苹果基地,对于格寨村的发展,不仅是“授人以鱼”的产业,也是“授人以渔”的项目,不仅仅带动了当地百姓的就业,也给农户们带来新的技术。
如今,在猴场镇格寨村的苹果基地内,有100多人常年稳定的在基地就业。每人平均每天70元的工资。如果技术学得好,管理办法学习得到位,就能像杨志军一般,成为基地的管理人员。这样的方式,不仅带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技术的动力。
今年,格寨村准备扩大苹果种植规模,打造5000亩的格寨村苹果特色产业带,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用规模化和标准化带动百姓享受产业改革的福利,用特色产业带动百姓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