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16

润物细无声

作者:张怡 时间:2017-03-16 阅读:184


 润物细无声
——从马铃薯基地滴灌用水看威宁农业产业发展
实习记者 张 怡


  一边是开渠挖沟抽水,一边是高效喷滴灌溉。在采访中,记者曾不止一次看到如此鲜明的对比。
  “同样缺水的条件下,农业设施越齐全,灌溉系统越完善,损失也越少。我们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以往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县水务局负责人如是说。
 
两处基地两番景
 
  记者跟随水务局工作人员来到草海镇同心村石桥组,这里常年严重缺水,现在还是采用开渠挖沟抽水的传统方式进行浇灌,每天会花上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很不方便。
  “冬天的时候采用传统的浇灌方式我的手会皲裂开、很痛,根本没办法进行下一步的栽种。”村民管武珍如是说。
  距离同心村石桥组不远的长海子同样的钢架大棚,看起来也是轻便而结实,不同的是,大棚外侧装着一个个插入式的灌溉主管道,每一个出水口连接在众多大棚的中央。
  “滴灌系统上浇马铃薯嫩苗、下润土地,早晚浇水时间,农户一开总开关,龙头就自动放水浇灌,不用人管。”施工方负责人江经理高兴地说。
  这样的滴灌系统,就是典型的设施农业节水灌溉设备。据威宁水务局马星介绍,原先只是想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没想到这些设施在‘抗旱’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水利设施显身手 
 
  “对于马铃薯基地来说,也可以尝试更智能化、精准化的滴灌系统。但那样的超高科技灌溉系统造价比较贵,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支持,现在的浇灌系统已经比普通的灌溉方式节水50%以上。”同心合作社负责人陶永泽说。
  陶永泽说,相比周边的马铃薯基地,就算碰上更为严重的旱情,我们也能做到‘旱涝保收’,而且能通过提高水源的利用率保证马铃薯的质量。
  面对投入使用的“滴水灌溉系统”,长海子村民赵俊松说,以前自己家5亩地,一家5口人,要忙碌三四天才能够浇灌完,现在,水龙头一拧,一两个小时就能够解决。现在的水利设施真是越来越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水利设施的建设让周边的群众就近就业,解决了群众就业一大难题。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灌水系统的建设,让当地农户不用再靠天吃饭,农作物的生产也不用再担心“天公不作美”。
  “滴灌系统运作了,滴灌系统运作了。”在一片欢呼声中,长海子村民赵俊松的马铃薯地里,马铃薯顿时洗了个“农水澡”。
 
灌溉铺就致富路
 
  自从2016年滴灌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草海镇同心村村民要走很远的路到河边挑水浇地就成为了历史。
  “以前,每次遇到干旱天气,灌溉就成了难题,只能靠人工灌溉,一个壮劳动力辛苦一天,只能灌溉1亩地,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容易造成减产。现在水源有了基本保障,通过使用滴灌系统,不仅节约50%以上的用水量,而且只要一名村民通过调节阀门,就可以完成几十亩的灌溉任务,产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赵俊松感慨不已。
  正在现场指挥的同心合作社负责人陶永泽介绍说,同心村有着种植马铃薯的历史,但是由于灌溉系统太过传统化,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如今,同心村的用水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村民把更多的土地用来种植马铃薯和萝卜,三膜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了700亩。而从地里解放出来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的人就种植马铃薯和萝卜,每家的收入都增加了不少。
  据悉,自2016年来,威宁在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引进具有节水、省工、省时的滴灌系统,切实解决当地的用水难问题,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