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17

特色产业富村民 脱贫攻坚正当时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7-03-17 阅读:245


 特色产业富村民 脱贫攻坚正当时
——哈喇河镇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见闻
记者 卯龙艳



打工群众正在梨园基地内为果树打药

  一个个小小的梨花花苞在在枝头含苞待放,雪白清香的梨花引来蜜蜂翩翩起舞,在梨树下,工人们正忙着除草、杀虫、施肥,好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
  这里是哈喇河镇大黄梨种植基地的场景。该基地核心种植的500亩梨树正迎来开花季,现在正是梨树管理的重要时期,为了保证梨花的授粉率,打药杀虫一样都马虎不得。为此,每天都有15名工人在基地里给梨花喷洒农药,他们全都来自梨园基地附近的发沙村,他们把自己在梨园周边的土地流转给基地,自己闲时又到基地里打工,每天的工钱在60到120元不等,每个月下来能有上千元的收入。
  62岁的陆真秀家就住在梨园基地旁,每天早上她吃过早饭走几分钟就到基地里干活,傍晚6点放工就可以回家,中午还能休息1个多小时,每天的工钱60元,算下来一个月她有1500元以上的收入,地里的庄稼有老伴照应,她有空就去搭把手,比起靠种包谷洋芋,一家人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家里有20来亩地,可是地多有什么用,土质又不肥,还都在陡坡上,种的时候难,收庄稼更难,要用背篼一箩一箩慢慢背,一亩地一年下来能有几百块钱收益就不错了。如果遇到天灾,连肥料钱都收不回来。”陆真秀说。
  陆真秀家流转了2亩地给梨园基地,每年每亩地的流转费是300元。目前,她已经在梨园基地里做了7年工,是基地里的一名老工人,无论是喷药、除草、剪枝、摘果包装她都早已烂熟于心。陆真秀说只要梨园基地一直在,她就会一直把这份工作做下去。
  与陆真秀一样因为在梨园基地就近就业的还有村民马关俊。见到马关俊时他正忙着用犁地机翻土,他坐在田坎边和我们聊了起来。
  马关俊家住在梨园基地对面的河边,是一间有两个门面的平房。马关俊家里有十几亩土地,可是因为土地贫瘠,一年收的粮食只够吃饱。为了生计,马关俊常年在外面打工,有时做泥水工,有时打零工,收入相比种地好了很多,可是常年在外面务工家里就照顾不到了。
  “听到大黄梨基地找人犁地,我便立即赶回家来这里做工了,每天的工钱是120元,工作也不是很累,同样的工资比做泥水工轻松,家里也照顾到了。我媳妇也在这里打药、除草,每天有60元收入。我们两口子的工钱加起来,一个月的收入有几千元。”
  说起以后的计划,马关俊说他打算攒点钱把家里的房子盖成两层,等到公路修好了,把一楼的两个门面空出来做点小生意,平时就到梨园基地做工,种点离家近的地,照顾孩子读书。
  陆真秀、马关俊都是喇河镇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扶贫的受益者。作为全省的二级贫困乡镇之一,受地理条件的制约,该镇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的脱贫致富路。
  哈喇河紧紧围绕这一产业优势,在产业扶贫中,该镇以发展本地特色的大黄梨种植和加工为主导,以“三变”改革扩大马店村大黄梨种植基地规模。采取“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这一产业。目前,从大黄梨种植到加工,大黄梨种植合作社解决了当地40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两个村上百户村民脱贫。
  哈喇河大黄梨是“中国八大名梨”之一,一直以来以其“果实硕大、入口甜美、汁多皮薄、色泽黄润”而备受消费者喜爱。作为哈喇河镇的特色品种,大黄梨的生长对气候环境要求非常高,只有生长在海拔1800~2000米的河谷地带的大黄梨才能保证质量和口感,马店村的大黄梨种植基地刚好符合条件,因此种出的大黄梨皮薄汁多,个头匀称,含糖量高,口感极佳,不仅可以卖鲜果,还可以用来加工成梨膏,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哈喇河镇大黄梨种植基地加上群众零散种植的梨树有1000多亩。秋天,大黄梨成熟时,基地把农户散种的大黄梨收购后运到位于五里岗工业园区的梨膏加工厂加工成梨膏。2016年,梨膏加工厂生产梨膏4万多瓶,每瓶的价格最低25元,主要销往毕节、水城、贵阳以及北京、上海等地。
  2017年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以来,该镇以此为契机,动员全镇干部职工,借助各级帮扶力量,以精准扶贫为基本攻略,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切实做到扶贫对象再精准、扶贫产业再精准、扶贫成效再精准、脱贫退出再精准,提高扶贫脱贫精准度。同时,积极动员广大群众,甩开膀子,闯开路子,不等不靠,勤劳致富。
  据了解,预计未来三年内,该镇将着力做大做精大黄梨产业,在原有500亩优质果树的基础上,将在马店村和发沙村新建大黄梨优质果树1000亩,建设300立方米的大黄梨的保鲜库和冷冻库,优化梨膏加工厂的生产线,改变单一的生产结构,生产果脯、果汁饮料、果酒等,完善销售渠道,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