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20

发展新农业 打造新“金州”

作者:龙胜 时间:2017-03-20 阅读:183


 发展新农业  打造新“金州”
——猴场镇发展山地生态农业侧记
记者 龙 胜


  猴场镇,地处威宁东大门,距县城69公里,过去是威宁的工业重镇,这里的群众曾经依靠工业,得到了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猴场镇的工业逐步走向衰落,这里的很多群众因此而失业,有的因此而致贫。为了能够让贫困群众脱贫,猴场镇不断探索致富门路,走出一条以特色种植谋发展的道路。
  该镇党委书记李顺跃告诉记者:“我们猴场镇,以前一直是属于工业乡镇,但是从2014年以后,我们的税收一直下滑,2015年全镇税收仅50万左右,因此我们下决心要调整产业结构”。
  猴场镇是一个石漠化比较严重的乡镇,格寨村四面环山,山上岩石裸露,植被稀少,一条河流沿村而过。记者看到,格寨村村庄旁的土地上,一棵棵苹果树上的枝芽蓄势待发,这是2013年建成的精品苹果基地。
  基地建立之初,主要是试验该地是否适合种植苹果,同时做给当地的群众看,引导群众种植苹果,经过种植,该基地苹果的产量和品质都很不错。在看到实惠后,今年,格寨村成立了生态农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带领村民在格寨村背面的山上建立起了生态农业观光园。
  在格寨村的山顶山,记者看到,几台挖掘机正在对土地进行平整,很多土地都已经被平整了出来。这里将建成一个集旅游、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我们把整个村的土地和荒山全部纳入合作社的范围,计划实行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逐渐恢复生态植被,山上的承包地种各种水果,最主要以苹果为主,辅种一些樱桃、桃子、李子,来打造成一个采摘观光园。”该合作社理事长杨华向记者介绍到。
  要在山顶打造一个观光园,难度是比较大的,由于平整土地只能靠大型挖机开展,所以过完元宵节后,园区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建设工作。
  已经平整出来的土地,是由合作社给村民流转来的,村民以土地方式入股合作社。正在修建临时蓄水池的村民叫宫从春,他以3亩的土地入股合作社。
  “我们就是晓得种苹果收入是种苞谷、洋芋的几倍,想和他们合作社入股来增加收入。”宫从春一边劳动,一边和记者攀谈。
  生态观光园的核心区,第一期工程在7000亩左右,主要种植樱桃、苹果为主。为了抢抓时间点,在临时蓄水池修建好以后,合作社将第一时间进行果树栽种。
  种植的果树也有讲究,合作社不同的海拔高度,栽种了不同的水果苗。
  合作社理事长杨华向记者介绍说:“针对较肥沃的土地,我们发展一些有机蔬菜为主,在山上,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就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在山脚,我们就种一些樱桃,逐层往上,分别种植桃子、李子、苹果等。”
  通过栽种不同的果树,能够让观光园在不同的时节有不同水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采摘。
  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初衷是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经济附加值高的作物,就是为转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产业结构。在改变村民们的观念的同时,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合作社还通过农村“三变”的模式,让老百姓有种植项目,有销售渠道,有种植技术。
  据了解,该镇通过实行“三变”模式,解决老百姓不知道种什么、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等问题,通过“公司+基地+品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帮老百姓解决销售的难题。
  针对本村贫困户,合作社还通过聘请到园区里来打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将合作社收入的一部分提成来进行帮助。
  在观光园建成并产生收益以后,格寨村212户每一户人均将有2万元以上的收入。
  “我们力争在三年以后开始分红,力争在三年以后可以每亩地分成在1000元以上,第五年以后我们的想法就是,力争每亩地分红要在5000元以上。合作社的收入每年要在500万元以上,我们合作社有212户,预计每一户平均要在两万元以上。” 杨华自信地说。
  除了建立生态农业观光园外,猴场镇还在全镇实施“三个一万”工程。
  猴场镇党委书记李顺跃告诉记者:“全镇的产业我们以‘三个一万’来打造,整个河边片区的坝子我们以蔬菜和三膜马铃薯种植为主,我们在联合片区以种植核桃为主,在河边片区以种植苹果为主,在人民片区以种植花椒为主,三个片区就是‘三个一万’,联合片区的1万亩核桃,河边片区的1万亩苹果,人民片区1万亩的花椒,这就是我们的计划,也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