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21

浦兴荣:从“山里娃”到民建会员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3-21 阅读:583


  
浦兴荣和他代销的威宁土特产

二十年来,他历经搬运工、泥水工、酒店服务员、理发师等职业,磨练出不怕吃苦的精神;
  二十年来,他从一名“山里娃”成长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书写了山里娃走出大山的“传奇”;
  二十年来,他从全身只有10元钱到如今的拥有500余万元的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是他的终极目标。
  他叫浦兴荣,兔街镇青峰村走出来的80后返乡农民工创业者。
 
十年打工辛苦路
 
  由于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撑起一个家。1997年,作为家中的长子、年仅17岁的浦兴荣初中毕业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谋生。
  那年,他在赫章的一家酒店,浦兴荣白天在餐馆打小工,晚上在酒店当服务员,一个人拿两份工资,一天可赚100元,成为酒店里工资最高的职员。
  就在这家酒店,浦兴荣第一次见到说普通话的天津旅客,撩动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这时他的工资刚好寄回老家给弟弟妹妹上学,兜里只有10元钱,但他决定和说普通话的朋友出去闯闯。
  在北京,浦兴荣第一次看到了升国旗仪式,然后辗转到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工地当建筑工人,搬砖、背水泥……
  后来,在山东人开的一家小作坊里,一把剪刀、一张铁皮,浦兴荣当学徒学铁水桶制作,老师傅一天可做30个铁水桶,蒲兴荣只能做6个,还要加班到深更半夜才能做完。
  浦兴荣感到很失望,于是准备重新找工作。
  一天,浦兴荣出去找工作,天空下着大雨,身无分文的浦兴荣漫无目的四处漂泊,饥肠辘辘的他晕到在街头。幸好有位阿姨救了他,给他好吃好喝并介绍他到阿里郎酒店上班。
  “阿姨是我生命中遇到的一位贵人,没有她很难想象我会不会饿死街头,在阿里郎酒店上班每月600工资,但我很满足了。”浦兴荣回忆往事,满怀感激。
  在长春,浦兴荣看到那些比自己年轻的日本厨师每月可挣2000到3000元工资,很是羡慕。再加上这时候浦兴荣认识了许多朋友,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决定自己也学习一门技术。
  于是,浦兴荣到餐馆、到理发店学习炒菜、理发,辛苦倍尝。
 
返乡创业同致富
 
  2005年,浦兴荣和朋友在昆明投资开理发店,开启了他正式创业的第一步。
  由于技术过硬,口碑好,浦兴荣的理发店生意火爆,短短一年时间就在玉溪、澄江、昆明开了多家连锁店。
  “生意最好的时候每月有17万元的收入,四个理发店有100多个理发师,让我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浦兴荣高兴地说。
  2012年,在外打拼15年的浦兴荣看到威宁发展的无限潜力,毅然返回家乡创业,开办一家建材公司。
  2014年,浦兴荣成立威宁经济信息服务商会,如今发展会员100多人,商会会员来自马来西亚、上海、云南等地。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信息越多谁就占据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成立了威宁经济信息服务商会,建立平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作为连通商家、企业和政府的纽带。”浦兴荣介绍说。
  看到威宁旅游业发展的无限前景,浦兴荣又打起“吃旅游饭”的主意,2016年,由商会会员投资500万元的画廊酒店正式运营。
  走进浦兴荣的画廊酒店,一幅幅威宁风情的摄影、书画作品遍及走廊,仿佛走进书画作品展览馆,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的定位为一家集住宿、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大型酒店,依托草海丰富的旅游资源,接待来自各地的摄影家、观光客,目前酒店入住率高达80%以上。”浦兴荣高兴地说。
  同时,浦兴荣还不忘向游客推销威宁的土特产,威宁荞酥、威宁土蜂蜜、威宁核桃等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在浦兴荣的酒店琳琅满目。
  “我们通过微信平台推介威宁旅游和美食,让更多旅游欣赏威宁秀美风光的同时,也解决了周边群众30余人的就业问题。”浦兴荣如是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一路摸爬滚打,浦兴荣对贫困群众尤其关心,他说正是一路走来有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才有他的今天,如今他的员工大多招收贫困群众,帮助那些弱势群体。
  追求进步的浦兴荣,2016年还申请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威宁该会的17名会员之一。
  “做大做强威宁旅游产业,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红利,让更多外地人来欣赏威宁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这是浦兴荣的梦想,也是威宁旅游业发展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