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21

山为“床” 林为“友” 树为“妻”

作者:张怡 李锦洋 时间:2017-03-21 阅读:333


 
朱锡国为稚嫩的树木绑上支撑木

 
   在六桥社区森林防火检查站,有这样一位老护林员,他扎根一线护林,至今已有16个年头。他总是早出晚归,伴随在身边的,只有一辆私人护林车和穿了多年的森林防火服;每天行走山路二三十公里,他从未说过累,几分质朴,几分憨厚,微笑中透着几分果敢、刚毅和自信,他便是老护林员——朱锡国。
 
   “护林是我从小的理想”
 
  2001年初,出于护林工作需要,威宁林业局招募护林员。由于护林工作辛苦、枯燥,护林点又多而且地处偏远,没有几个人愿意去。但朱锡国自告奋勇要求到护林队工作:“让我参加护林队吧,我能干好。”林业局领导觉得这小伙子身体扎实,责任心强,护林热情高,便同意了。
  就这样,朱锡国与护林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锡国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从小对身边的一草一木有着很深的感情。当时他毛遂自荐参加护林队后,很多人说他傻,可他说,“护林工作是我从小的理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在保护林区的同时,又可以感受一年四季的自然美景,何乐而不为呢”。
  朱锡国对记者说,“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无怨无悔。”
  他认为,要干好这份工作,就必须熟悉森林管护地,熟悉护林点的一草一木。于是,他从查山工作做起。查山期间,每走过一处都认真进行巡查,从不放过任何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向林业局汇报,同时开动脑筋进行认真分析和采取补救措施。朱锡国每天巡山至少要行走十公里路,只为做好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等工作。

   “我不是好丈夫、好父亲,但我能当个好护林员”
 
  朱锡国从事护林工作以来,每年365天几乎都是在护林点度过的,大小家事务都是妻子一人承担。
  一次,他的妻子给检查站打来电话,说孩子高烧不退,要朱锡国尽快回家带孩子去医院。当时朱锡国正在护林点,联系不上。2天后,朱锡国拖着疲惫的身体刚进家门,妻子说他“没良心”,“你只顾山不顾家,没法跟你生活了。”
  不仅家人对朱锡国的工作有怨言,老家的朋友们对他的做法也不理解:“你每月那点工资,还抵不上你的汽车油钱,你为什么要怎么做。”
  对此,朱锡国只是憨厚地一笑,说:“我当护林员不是为了挣多少工资,只是想保护好这些树木,这些郁郁葱葱的林子,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护林员的骄傲,这是前辈们一锄一锹、一棵一棵地用汗水换来的,我没有理由不好好管护它。”
  朱锡国尽职尽责、无怨无悔地护林,感动着检查站的每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哪天不上山走走,心里就憋得慌!”
  问起在山上护林最深的感受时,从朱锡国发自心底的话里,记者捕捉到了“寂寞”二字。
  那是怎样的寂寞啊?朱锡国说,常年在山上护林,再大的苦再大的累都算不了什么,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那种找不到人说话的寂寞!他不得不采取原始的方式去发泄,去挑战寂寞,或对着山林狂吼,或望着一处静物发呆。
  每年除夕万家团圆时,如果有火情,他就必须守护好自己的“阵地”,这时的他只能听着山下的鞭炮声默默地想念亲人……
  说到此处,朱锡国深深地叹了口气——那是对家庭的愧疚。但一转眼,他又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他说,要感谢家人的支持,是家人让他能出色地完成了护林任务。
 
“为了守护林区,山间席地就是床”
 
  面对检查站的同事,他们有时会不理解朱锡国的做法:一个月800块钱的工资,每天还要开着自己的车上山去巡视树林,一个月下来,自己的工资几乎都用在了加油上。
  县林业局称护林员们为“宝”,尤其是像朱锡国这样的老护林员,更是 “珍宝”,而朱锡国这个“珍宝”当之无愧。因为熟悉地形,有丰富的经验,每当灾情、险情到来的时候,朱锡国总能迅速判断分析形势,为控制灾情、险情节约宝贵时间,提供出好的方案。 
  这样的“珍宝”,在工作了16年后,每个月的工资依然是800元钱。
工资不高,但朱锡国却很知足。
  我仍然记得,自己刚刚当上护林员时,在山上巡逻没有地方休息,就随便找个背风的石头,挖一个窝,铺上点干草,坐在上面吃点干粮喝口凉水。那时候,一件军大衣因为风吹日晒会褪色变成黄色再变成灰色。
  “要巡山就得自己趟出一条路,而现在,大部分地方有了硬化防火通道,还配上了条件不错的护林设施,这太好了。”朱锡国这样说。
  当聊完自己的工作后,已经是下午3点了。朱锡国看了看表,觉得自己应该去巡山了。于是,他将检查站的工作交给同伴,自己则开着他的“兜兜”车,驶进了上帝庙的山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