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扎实推进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工作
作者:文兵 时间:2017-03-21 阅读:325
本报讯(通讯员 文兵) 近年来,威宁根据贫困发生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贫困人口规模、自然条件等因素指标,牢牢把握“选准打实”的工作方针和“定点包干”的责任要求,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役,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为主抓手,注重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尽快使旧貌变新颜。抓好产业就业脱贫战役,立足资源禀赋选准做实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坚持生产与经营结合、创业与就业结合、就地发展与外出务工结合。优化配强基层力量,把乡镇班子配备好,把村级组织建设好,把驻村干部选派好,确保每村每户都有产业、就业路线图。同时,适当考虑区域平衡,发挥“一镇(乡)带多镇(乡)、一村带多村”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脱贫攻坚保障基础。成立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严格按照省、市定点脱贫攻坚方案,由领导定点帮扶联系极贫乡镇,定期蹲点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极贫攻坚工作方案,按照“五通四有”的项目需求,建立项目需求台账。极贫乡镇的所有贫困户,按照“四有五覆盖”的脱贫标准建立项目台账,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年初脱贫任务落实项目。
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脱贫。围绕“户户有增收门路”目标,立足极贫乡镇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群众意愿等因素,加快发展种养等特色优势产业。由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制定帮扶计划,监督落实一个产业项目,并利用“特惠贷”支持发展项目,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扶贫产业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适用技能培训,引导做好极贫乡镇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让更多贫困家庭通过劳务脱贫。推行农村“三变”改革,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效益。努力实现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100%覆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每户有1—2个产业增收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贫困户比例80%以上,贫困村主要种养业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90%以上。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足补齐脱贫攻坚短板。针对极贫乡镇亟待解决的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通讯设施、通村通组公路和村寨路硬化等突出问题,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统筹抓好极贫乡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打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扎实推进贫困乡镇的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好搬迁后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采取整村、整乡推进的方式,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实行统一连片规划,统一项目管理,统一设施配套,全面改善贫困乡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筑实脱贫攻坚坚强堡垒。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村级换届,大力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选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县乡干部“三访”贫困村贫困户活动,精准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100%。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市场主体与农民建立风险互担、利益共享机制,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所有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增强发展后劲。发挥驻村工作组作用,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全程指导项目实施、全程加强项目监管、全程督促项目评估。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打造基层互助体,促进抱团发展、携手脱贫。配强、配齐“三支队伍”,实现极贫乡镇年度出列村精准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减贫户结对帮扶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