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22

海拉“能”行?!

作者:李云侠 何欢 罗荣幸 时间:2017-03-22 阅读:405


 海拉“能”行?!
——海拉新能源建设走笔
记者 李云侠 何欢 通讯员 罗荣幸


夕阳下的海拉风电


海拉平箐光伏发电站

 

  “威宁小西藏”“海拉半岛”“阳光小镇”……
  在威宁,海拉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名号不少。
  海拉镇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很是引人注目。
  曾几何时,多少人到了海拉,被它的山高坡陡吓得“心慌腿软”,又被那里烈日大风折磨得“生无可恋”。
  脱贫攻坚,海拉能行?
  吐故纳新,更替迭代,海拉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风能、光能、水电为主的“三大”绿色能源,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海拉能源发展的新篇章。
  悄然间,经年已过,海拉也已从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成为一个新能源建设大镇。
  终于,海拉人能挺起胸膛响亮地答应一句:海拉真的“能”行!
 
大风“刮”来新税收
 
  威宁风能资源丰富,素称“高原风谷”,海拉尤甚。
  多少年来,风从海拉梁子吹过,驱云散雾,飞沙走石,但大概谁也没想过,有一天,这“招人厌”的大风吹来的会是清洁能源,是装机容量数十万千瓦的能源经济。 
  2012年,海拉风力电站开始进场施工。总投资9.1亿,共安装37台单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5.55万千瓦,年发电量2.02亿千瓦时。
  该项目完工投产后,大部分电力并入南方电网向外输送,小部分解决当地缺电和电压不稳等诸多问题,同时促进了当地群众多用电少用燃料,有效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达到环保的效益。
  2016年,海拉共实施了总投资约12亿元,总装机15万千瓦的龙源风力发电工程,年发电量5.5亿千瓦时。
  到2018年,海拉风电场的企业所得税免税期限结束后,进入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时期。届时,海拉风电税收经济效应将逐渐凸显,不仅促进地方财政税收增长,还因逐步替代火电,间接减少了烟尘等污染物排放,从而有效改善空气环境。
 
阳光也能“创”收入
 
  阳光素来泽德广布,令万物生辉。海拉镇海拔较高,阳光格外偏爱,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2200小时以上,光能资源为贵州之冠。
  专家认为,加快发展新能源,就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海拉坐拥得天独厚的光能优势,紧盯发展之机,全力推进光伏发电建设,是海拉的后发跨越之路。
  经过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一年的测光,到2014年11月28日正式动工建设,历时5个多月的艰苦奋斗,海拉镇平箐光伏发电站终于如期建成,顺利并网。
  2015年5月9日13时58分,随着控制器、逆变器启动工作,海拉平箐光伏发电站126720块太阳能电池板源源不断地吸收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通过7公里的输电光纤“流”向山腰的岔河变电站,第一度进入电网。
  这标志着继水、火、风之后,太阳能正式成为贵州电力阵营的一员“新兵”。海拉的建设者和当地百姓们欢呼雀跃,高兴地点燃鞭炮,大山之巅一片沸腾。
  这期间,建设者们在1000多米海拔落差、绵延4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间攻坚克难,克服了缺水缺电、天气恶劣、地质条件复杂、施工设备和材料运输困难等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
  据了解,海拉平箐光伏发电站项目装机容量3.2万千瓦,投资2.7亿元,占地900亩,预计年发电量约3556万千瓦时,可满足威宁10万余户家庭生活用电,每年可实现产值0.45亿元以上。
  3月16日,记者在海拉火箭村看到,海拉中梁子65MWP农业光伏发电项目业已启动建设,工地一派繁忙。
  据悉,该项目为国家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预计总投资6.5亿元,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左右。
  下一步,国家电投威宁公司还计划在海拉三棵树、江边村建设实施两个光伏电站项目。
  不难看出,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对海拉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扶贫开发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闻”得风声水将起
 
  放眼海拉,风电场、光伏发电站正“风光无限”,海拉又把主意打到了穿镇而过的牛栏江上。
  2015年8月,总投资7.2亿元,总装机8.4万千瓦的海拉镇大岩洞水电站顺利施工新建。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近7.9公里的保留涵洞隧道正在施工中,水电站拦洪桥墩已经浇筑完毕,正在进行桥面合拢。
  把丰富的水能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立足水能资源优势,发展水电产业,群众纷纷翘首以盼。
  84岁的黑多村余玉金老人站在山上,看大岩洞水电站建设时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多高的山,多深的水都能利用起来,变成有用的资源,以前哪里敢想。”
  据悉,总投资1.2亿元,涉及该镇总装机0.9万千瓦的关口水电站项目工程也已于2016年年初启动建设。
  至此,海拉镇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人民实惠,将政策优势转化成地方效益,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力打造“能源海拉”的建设格局已基本成型。 
  站在海拉梁子上,头顶阳光依旧火辣辣地炙烤着皮肤,大风依旧呼啦啦一阵阵地猛拍着脸,山下蜿蜒而去的牛栏江依旧奔腾不息。
  但转动的风车、闪耀的太阳能板、忙碌的工人告诉我们,海拉早已今非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