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24

“党参村”的致富路

作者: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高胜利 罗荣幸 时间:2017-03-24 阅读:25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0)
“党参村”的致富路
——海拉镇海昌村党参种植致富记
本报记者 马召凤 何欢 李云侠 高胜利 通讯员 罗荣幸

 

村民在晾晒党参

  3月17日一大早,海拉镇海昌村村民王金花正在准备早饭,丈夫陈玄明在院子里收拾农具。吃罢早饭,时间还不到九点,一家人就迎着太阳忙着一地的播种。在王金花家地里,几个前来帮忙的群众已经等在那里,只等他们一到,就开始一天的农忙——栽种党参。
  在海昌村,党参种植成为村里家家户户最大的事,党参也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村民们靠着党参脱贫致富。
  随意走进一户农家,都能够从农户口中了解到农户们党参种植的脱贫账本,关于党参,家家都有说不完的开心事。
  王金花家是海昌村的一户普通农户,几年前,家中还没有新盖的平房,一家人种植几亩苞谷洋芋度日。儿子没有考上大学,在外打工。夫妻两人守着家中的几亩土地,过了几年紧巴巴的日子。很长一段时间,老旧的电视机是王金花家中最为“高端”的电器。
  海昌村有很长的党参种植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部分村民以种植党参谋求生活,但大规模的种植是在最近几年。中药材市场逐渐走俏,传统农作物价格走低,部分村民开始走出了大胆的一步,改种了党参。
  2012年,村里的农民因吃了好几年农作物不丰收价格还低迷的亏,开始大规模种植党参。
  王金花家也在这一年开始试种党参。第一年,夫妻两人种植了4亩党参,到了过年前后有了丰收,4亩地收了4万元有余。比种植包谷洋芋多了好几倍的收成。第二年,王金花家扩大了种植面积,一下子种了6亩。去年,儿子从外地打工回来,留在家里不再外出,陈玄明还从别处租了几亩地,8亩党参收入11万元。
  “种植党参划算多了啊?”
  “嗯,划算多了。去年都收了11万,还除去给工人的工钱。”
  “11万应该是村里的大户了吧?”
  “不!在我们村,10万元的满地都是,不算大户。”
  这几年,乘着党参市场稳定价格走高,海昌村的很多村民们都成了党参种植的大户,党参成为当地产业脱贫的一大推手。平均一亩地就是一万元的收入。
  王金花家靠着党参脱贫,盖了新房子,买了高清电视机,添置了时新的现代家具。
  海拉是威宁的一个极贫乡镇,长期以来,贫穷落后、山高路远成了当地撕不掉的标签。而最近几年,提起海拉,这个极贫乡镇有了亮眼的产业——党参。海拉党参不仅在当地十分走俏,还远销沿海城市和海外,成为东南亚国家的抢手货。海拉成了名副其实的“党参之乡”。
  “我们村目前党参是主要产业,有一半以上的贫困户是靠着党参种植脱贫的。”村委会副主任邹云东对于靠发展党参种植脱贫有着深刻的记忆。作为多年的村干部,邹云东眼看着曾经的贫困户成为眼前的种植大户,对于党参在当地发展速度之快,老邹打趣道“有时候都怀疑不是真的”。
  走进海昌村的田间地头,忙碌的人们和春风一样带着希望。满山的黄土地里都栽种着党参。全村256户人家基本都种上了党参。以村为单位,海昌村是威宁党参种植面积最大、种植人口最多的村。
  “不种党参致不了富啊”说话的是海昌村种植大户邹明友,他家靠种植党参于2015年脱贫。在海昌村,邹明友的故事人人皆知,在党参种植上,邹明友的故事带着励志的味道。从贫困户到大户,从“穷得叮当响”到“富得很”,邹明友书写了“穷人”的“逆袭”。
  2012年之前,邹明友家生活得捉襟见肘,三个孩子一个老人,靠着夫妻两个人种点苞谷洋芋,忙得团团转,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破旧的瓦房,黑黢黢的房间,还有三个读书的孩子,一年到头,两个人的劳动只能糊口。
  2012年,海昌村党参种植成为主流,夫妻两人也开始种起了党参。“当年就得了大丰收,6亩党参收获6万元。”
  尝到了第一年的甜头,两口子决定把家中荒废的土地都种上,请了村子中一部分劳动力来帮忙。去年,邹明友种植了16亩党参,到了年底,收入达20万元。
  管窥可见一斑,海昌村产业脱贫成效在几年间翻天覆地。
  在海昌村的带动下,海拉镇党参种植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目前,全镇种植党参12000多亩,产值过亿,成为海拉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如今,海拉的党参走出大山,还通过电商等平台,销往全国市场及东南亚等国家。
  “哪里还用得着自己找市场,很多党参还在地里就被收走了。”邹明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