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广全兄弟俩的养殖故事
作者:李欢 时间:2017-03-24 阅读:175
早春时节,阳光暖暖地撒在陕桥街道赵山社区的土地上,一群黄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咀嚼着青草。
“老张,把那头大黄种牛围过来,我看看他嘴里的溃疡是否好了”邓广银扯着嗓子朝牛倌老张的方向喊去。
突然传来的声响,惊起了正在吃草的黄牛,老张忙吆喝着把大黄种牛往边上赶。
邓广全、邓广银和老张没费多大劲就把大黄种牛牵在手里,邓广银顺手掰开牛嘴观察起来,还时不时地和大哥邓广全交流。
说起邓广全、邓广银的养殖故事,兄弟俩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现在年纪大了,其他的活路干不动,塔山这个地方水草丰茂,好搞养殖。
在搞养殖之前,两兄弟都从事机动车修理,各自开得有修理铺,一个月下来,平均能挣5000元左右。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年纪也不断增长,钻车底、撬轮胎这些重活已经力不从心。
2014年,威宁修建飞机场,正好占用了邓家两兄弟的土地,获的征地补偿款20多万元。得到这笔补偿款后,兄弟俩没有拿着钱颐养天年,而是合计着怎样用活手中的钱,让他产生更多的效益,都有过养殖经验的他们,想着利用家门口的丰富的草地资源搞养殖。
说干就干,2016年,兄弟俩关闭了原来的修理厂,购进30余头牛,开始搞养殖。
“我九几年的时候酿过酒,用酒糟养猪,当时一年能出栏20多头肥猪,我大哥邓广全除搞维修外,家里也养殖几十只羊,我们都算是有过养殖经验,塔山这个地方,荒山多,我们就瞅准这个好的自然条件,发展养殖业。”邓广银介绍说。
然而,养牛并非和其他家畜的养殖方法如出一辙,虽有一定的养殖经验,但对于牛的防疫工作,邓广全兄弟有时还是束手无策。
“开始时要是牛生病了,我们都手忙脚乱,要去请兽医来医治,但这么多牛,发病是时常的,有时请不到兽医,就只能干着急,现在好了,小毛病我们都能自己搞定。”邓广全说。
邓广全口中的“自己搞定”完全来自于他们的勤奋,虽已是年过半百的兄弟,对于牛的养殖非常上心,兄弟俩开始学习从网上学习养殖技术和防疫知识,对于两个文化不高的人来说,上网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在家人的帮助下,两人能打开电脑查询一些养殖知识,一来二去,也学到了不少门道。
“我们现在是网上学习,然后对症到兽医站买药,如果不懂的就把症状说给兽医站的医生听,也能八九不离十。”邓广全补充说。
通过学习,兄弟两人对于一些简单的病症也能医治,养殖场内牛的防疫不再是难事。不仅如此,在养殖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
“我们当地的酒糟、麦麸和青草是牛的最佳食物,易得,而且营养价值高,家里的种牛长得壮,能繁母牛也不掉膘。”邓广银介绍说。
去年7月,邓家兄弟到处筹资,再次购进牛犊,养殖场里牛的数量从30多头增加到42头。在他们的照顾下,今年养殖场的能繁母牛开始陆续繁殖。据邓广银推测,养殖场今年将能出栏26头左右,每头的效益是8千到1万元,今年年底,投资便可收回一半。
在邓家兄弟心目中,这不是他们的养殖目标,就在去年底,他们申请办理了“勇事养殖场”,准备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
“我们希望把规模扩大,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壮大自己的养殖事业。”邓广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