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溜索,即逝的“空中交通”
作者:何欢 李云侠 马召凤 高胜利 时间:2017-03-27 阅读:32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2)
牛栏江溜索,即逝的“空中交通”
本报记者 何欢 李云侠 马召凤 高胜利

▲大石头组村民卯昌乖在溜索上“飞跃”

大石头组村民卯昌乖准备“过溜”

老房子组村民在过溜索,溜索下便是滔滔江水。

刘龙朝老人过溜时的矫健和写在脸上的精气神,让我们难以置信他今年已经79岁。

老房子组中年妇女王荞芬在过溜索,她告诉我们,过溜是村里男女老少必备的技能。

溜索上用来固定牵引绳的木藤条

溜索上的滑轮

老房子组村民在过溜索

老房子组村民王荞芬在溜索上“飞跃”。

在黑多村岩脚组,一条200多米长的溜索横跨在牛栏江上。


刘龙朝老人在拉牵引绳,助力王荞芬过溜。
江河之上,一根铁索横跨两岸,或以皮带系腰间,或以方框载货物,借倾斜之势滑越至彼岸,称为溜索。
至今,这仍是我国部分偏远山区群众重要的渡河方式。
在威宁境内,牛栏江等江面之上横跨着23条溜索,而在牛栏江上横跨的溜索占一半以上。
海拉镇境内牛栏江峡谷最险峻、江水最湍急,在流经海拉不到30公里的流域上,就有8条溜索。为了出行方便,当地村民数十年来靠溜索横渡江河两岸。
3月中旬,本报“百村纪行之牛栏江纪行”报道组深入海拉蹲点采访,来到“隐藏”在牛栏江大峡谷谷底的花果村大石头组、老房子组和黑多村岩脚组,探访即逝的“空中交通”——溜索。
因为牛栏江大峡谷切割深、山崖险峻,峡谷谷底的花果村大石头组、老房子组和黑多村岩脚组是海拉至今为数不多未通公路的村落。
我们要深入这两个村庄,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沿着险峻的牛栏江大峡谷徒步几个小时;第二,驱车从海拉集镇经牛栏江沿江土路,从正在修建的大岩洞水电站拦水坝绕到牛栏江对岸的云南省会泽县火红乡耳子山村,顺着水电站的施工路前往大石头组对岸。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选择了第二条路。
四驱吉普车沿着牛栏江峡谷谷底行进一个多小时,终于在花果村大石头组看见第一条跨江溜索。停下车来,恰好遇见村民卯昌乖夫妇从江对岸的大石头组村子里乘坐溜索过江来,准备乘坐面包车到云南务工。
在和我们聊起溜索时,为了演示过溜索的技巧,卯昌乖再次上溜索滑过对岸,又从对岸滑过来。溜索之下十多米,便是湍急汹涌的牛栏江江水和杂乱的礁石,让人望而生畏。
卯昌乖在溜索上“飞跃”了三个来回,在过第二遍溜索时,明显从他脸上看出有点吃力。他告诉我们,当地称乘坐溜索为“过溜”。
过溜其实很累,由于溜索跨度长,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弧形,从一端滑过去,滑到中间遇到上弧坡时,滑轮就冲不上去了,这种情况下,只能靠过溜者自己用手拉住钢索往前滑。滑上几圈,自然吃力。
观看了卯昌乖的“过溜表演”,我们继续沿江顺流而下,不到一公里,看到第二条溜索。由于没有村民过溜,我们继续前行,也是不到一公里,看见第三条溜索,溜索另一端,江的对岸是花果村老房子组。
为了找村民了解溜索和他们的生活,我们一行的四五个队友,看着对岸村子边的土地里有老人在劳作,就站在溜索这端朝着村庄,一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喊:“老人家,请您过来一下……”,由于江水水流声较大,我们喊了十多分钟老人才乘坐溜索过来。
老人叫刘龙朝,是老房子组的村民组长。老人过溜时的矫健和写在脸上的精气神,让我们难以置信他今年已经79岁。
老人向我们介绍,眼前这条钢索做成的溜索已经使用20多年了。20多年前,村里也在使用溜索,不过那时的溜索是用竹篾编制成的“篾索”,不仅安全系数低,一年还得更换很多次。
后来村民们筹钱买来钢索,把江两岸的岩壁凿出两个石洞,把钢索两头栓在石洞里,一条长30多米横跨牛栏江的溜索就使用至今。
20多年来,村里的男女老少大多都学会了过溜。老人说,溜索上每天至少都有几个人过往。我们初略按照每天5人次计算,小小的村庄20年来渡过这条溜索的人达3.6万多次。
过溜,已成为当地男女老少必备的一项基本生活技能。
老人回忆,这20年来,溜索上出现过三次事故。
很多年前,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过溜掉江;几年前,一位30岁左右年轻人掉江,尸首都找不到;2015年,一位来自云南的摄影爱好者过溜拍照,连人带相机掉进牛栏江,数十人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
为了保障溜索能安全使用,村民们会定期检查溜索,给滑轮打润滑油,更换溜索上用来固定牵引绳的木藤条。
溜索是全村通往外界唯一的、重要的、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村民们爱护它甚至超过自家的房子。
我们与老人说话间,一位中年妇女从溜索另一端滑过来,过溜技术很纯熟。她叫王荞芬,今年43岁,是从云南会泽县嫁到老房子组的。她告诉我们,过溜是村里男女老少必备的技能。家里孩子小的时候都是背着过溜,等到了十多岁时,孩子就得自己过。
随行的海拉镇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由于交通问题,大石头已被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整寨搬迁”,寨子里30户人家131人将在今年搬进威宁县城,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峡谷,开启新的生活。
从老房子组继续顺江而下一两公里,在黑多村岩脚组,一条200多米长的溜索横跨在牛栏江上。海拉随行的同志介绍,这条溜索是牛栏江上跨度最长、高度最高的溜索,滑轮系统是用卷扬机带动的,虽然跨度长,但村民过溜很轻松。
采访结束,我们在县交通运输局海事处了解到,近几年来,威宁大力推进“索改桥”建设,目前已在境内的牛栏江、横江等江上新建了13座车行桥,并规划在2020年以前将23条溜索全面改造完毕。
在海拉镇海元村铅厂组,2016年新修建设的一座现代公路大桥横跨在牛栏江上,联通云贵两省,这里过去的溜索已被拆除。
或许几年后,牛栏江大峡谷里的村民曾经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溜索,逐渐会被现代桥梁取代,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成为一段历史,变成最后的“空中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