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一方产业 富一方百姓
作者:高胜利 何欢 李云侠 马召凤 时间:2017-03-27 阅读:38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1)
强一方产业 富一方百姓
——新海村发展花椒产业助农增收小记
本报记者 高胜利 何欢 李云侠 马召凤

村民浦仕顺正在给花椒剪枝

村民浦仕顺正在给花椒剪枝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发。
来到海拉镇新海村,桃花盛开,温暖的阳光照在金黄的大地上,勤劳的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栽种花椒,到处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花椒种植是新海村的一个新兴产业,以前全村传统种植业发展不优,农民增收产业不突出,农村经济落后。如今全村家家户户开始种植花椒,新海村成了海拉镇有名的“花椒村”,花椒产业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民靠花椒树告别了看天吃饭的窘境。
谈起新海村种植花椒,还要从“花椒王”浦仕顺说起。
浦仕顺是新海村第一位种植花椒的人,也是全村种植花椒最多的人,就是他把花椒引进新海村,最终大家也跟着他一起种花椒,他也被村里人亲切称为“花椒王”。
新海村是海拉镇一个边远的山区小村,位于牛栏江腹地,海拔底,气候炎热,土地薄瘠,村里的黄土地是出了名的黄,每年村民只能种植传统的玉米作物。
记者来到“花椒王”浦仕顺家,浦仕顺去了花椒育苗基地,于是记者来到花椒育苗基地,打算“抓”他个正着,果不其然,浦仕顺正在基地内给花椒苗浇水。
在与浦仕顺谈话中,他与记者聊起了当年引进花椒种植的经历。
因为新海村土地贫瘠,常年种植只能勉强解决温饱,在2003年时,他选择到外地打工,当时在四川凉山看到那里的花椒种植很是震撼,那里土地贫瘠,但花椒长势却非常喜人,而且花椒价格昂贵,于是,他在了解到花椒种植的环境后,2004年,他回到了新海村开始试种花椒。
回到老家后,浦仕顺第一年就培育出了第一批花椒树苗,开始在自家的2亩地里试种,起初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过4年后,花椒树进入盛产期,新海村的花椒品质比四川凉山还好要,每亩采摘的花椒纯收入就在3000元以上,比以前种玉米划算多了。
于是,他把自家的11亩山地全种成了花椒树,还鼓励村里的群众一起种植。
起初,群众都抱着观看的态度,并没有人跟他一起种植。直到2014年,浦仕顺的11亩花椒树进入盛产期,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当地的群众才下定决心种植花椒。
于是,他把自己的土地种完后,又向村里的村民流转土地180多亩,大规模发展花椒种植。
说得好不如做的好。村里人看到浦仕顺种植花椒收益好,在他的带动下,今年,全村有100多户纷纷跟着种起了花椒。
如今的新海村,山上山下全种成了花椒树,全村掀起了种植 “花椒”的热潮。
浦仕顺介绍,新海村种植的花椒全都是“九叶青椒”,新海村海拔和气候非常适合这种花椒种植,而且这种花椒不容易长虫,村民管理起来不麻烦,省心又省力。
新海村村民浦仕全是继浦仕顺之后的花椒种植大户之一,在去年种植5亩的基础上,今年又增种了5亩,因为他知道花椒产业确实是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今年我家种植花椒10亩,全是我自己的土地,在花椒还没有产生效益时,我就在花椒地里套种农作物。3年后进入盛产期,根据目前市场价,除去成本,每亩保守估计收入3000元,每年够收入3万余元。”
花椒种植大户浦绍能还向笔者算起了经济帐。
如今种植花椒的农户逐渐多了,为了满足村民们种植花椒的需要,浦仕顺又开始大力发展花椒育苗,今年他就育了10万多株花椒苗,可供周边农户1600多亩的种植需求。
“以前这里是荒芜的坡薄地,自从浦仕顺引进花椒产业后,不仅可以绿化荒山,还为群众建起了一座座‘绿色银行’!”新海村村民朱广晴喜滋滋地说。
如今,新海村花椒种植已成规模,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新海村三年内种植花椒将达1000亩,预计年产值将达2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年增加500元。
新海村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花椒产业,不仅扩大了森林覆盖面,还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花椒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凸显。
新海村的花椒产业发展已经初显规模,花椒产业将成为全镇的优势产业之一,群众也找到了一条好的发展道路。下一步,海拉镇还将根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把产业与生态相结合,在适合种植花椒的村大力发展花椒产业,让花椒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