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27

90后女孩的驻村故事

作者:马召凤 何欢 时间:2017-03-27 阅读:256


   一双运动鞋,一个双肩包,一个笔记本,一桶方便面,一个90后驻村干部,一段与极贫乡镇一类贫困村说不完的帮扶故事。
  她是海拉镇唯一的一个女性驻村干部,名叫管彦娥。在当地农民的口中,她没有名字,人们都叫她“那个年轻小姑娘”。
 
“平原”其实非平原
 
  海拉镇平原村,村名虽叫平原,但地处牛栏江峡谷地带,山高坡陡、切割较深,地势险峻、道路崎岖,根本没有一块平原之地。
  2016年3月31日,那是管彦娥驻村工作的第一天,当时的村主任蒲士军骑着摩托车把她从镇上带到村里,山路坡度极大,急弯又多,一路上她紧张得不敢往山下看。直到车子停在村委会门口,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在简单的了解当地的情况之后,第二天一大早,管彦娥和村干部就下村走访去了。
  在平原村牛棚组走访的时候,有几户人家所在位置偏僻,走访要经过几处极其险陡的山崖,一条40公分狭窄的羊肠小道成了唯一的通道,一边是陡峭的山,一边是危险的悬崖,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胆。
  正在万分紧张走过山崖的时候,前面松动的泥土往下直滑。管彦娥终于没忍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是她从未经历过的险境。“从山崖上掉下去尸体都找不到全的。”村主任浦士军说。
  “我当时脑子里很空,一步都不敢往前走,双腿发软。”而也正是这样一次印象深刻的走访,管彦娥更进一步的了解了当地的贫困,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生活的艰难。
 
一年走破三双运动鞋
 
  2016年7月4日,在海拉镇平原村,一片大雾笼罩着村子,雾气从山顶上氤氲下来,前夜刚刚下过一场雨,平原村此刻隐在大雾中,从山顶上看去,这里要比平时美丽得多,大雾之下,贫穷看不见了。
  早上9点过10分,管彦娥换上了运动鞋,准备好中午吃的方便面和老干妈,下队了,这是驻村工作中她最常见的午饭。今天,管彦娥的工作是前往平原村高营组进行贫困户的识别工作。平原村山大路陡,农户居住的比较分散,有时候走访一家贫困户就要耗费两个多小时。
  时逢下雨,工作的难度又增加了。走访了4户人家,管彦娥脚下一双白色的运动鞋早已成了泥土的颜色,厚重的泥黏在鞋底。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比平时更多的力气。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个垭口到另一个垭口,一天走的路可能比平时她在城里半年走的还要多。
  下午6点,天上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路面湿滑,管彦娥和村干部浦士军一起被困在了山脚下,车子打滑,走不动了,几经挣扎,只在路面上划出了一道道更深的车辙。只能人力推车,车轮在用力的时候把地上的泥土往外溅,经过40多分钟,车子上了陡坡,满身污泥的管彦娥却插着腰,笑的前仰后合。
  这是管彦娥驻村工作中常见的一天,在近一年的驻村工作中,她下村走访无数次,今天在高营组,明天在牛棚组……一年的驻村工作中,这个90后的驻村干部用三双烂掉的运动鞋和无数次的走访书写了自己的青春日记,她的驻村工作从“驻村”变成了“走村”。
 
做“乞丐”,只为村里孩子寻资助
 
  有了第一次最为深刻的对平原村的接触,管彦娥成了村子里的常客。隔三差五,她就要拿着手中的笔记本走上一趟。时间一长,平原村成了“我们村”,和人聊起天儿来,她三句话离不开“我们村”。
  “嗨,你那边有没有多余的衣服?给我吧。”
  “最近有不要的书吗?给我吧。”
  “最近有没有公益的活动,我们村真的需要帮助啊。”
  在平原村驻村的一年时间里,管彦娥成了朋友口中的“乞丐”。见到做项目的朋友要项目,见到做公益的同学要资助。“你是去当帮主啦?”朋友们常常会这样调侃她驻村的工作。
  “我脸皮厚一点,可能孩子们的生活能好一点”。
  7月6日,管彦娥和村干部浦士军下乡走访,遇到了朱乖艳。这个父亲离世,母亲改嫁,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孩子,是平原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当天走访回来后,管彦娥就开始四处寻求帮助,联系慈善机构和身边有志慈善的朋友,四处打听。终于,7月23日,管彦娥再一次来到了朱乖艳家里,这一次,管彦娥带来的是一份承诺。管彦娥联系的好心人马军承诺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每月给资助朱乖艳100元生活费,高中到大学每学期3000元生活费。
  “你看,脸皮厚起到了作用”说完,管彦娥咧嘴又笑了。
  一年的驻村工作里,管彦娥组织捐赠资助活动6次,零散活动几十次,而她的这份爱心帮扶仍然在继续。采访结束的第二天,管彦娥一大早又带着她从别处募捐而来的书籍和学习文具前往平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