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畔:山里山外 “一溜”两重天
作者:李云侠 何欢 高胜利 马召凤 时间:2017-03-29 阅读:26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3)
牛栏江畔:山里山外 “一溜”两重天
记者 李云侠 何欢 高胜利 马召凤
在牛栏江大峡谷深处,许多村寨还靠一条钢丝溜索完成与外界的联系,村民的每次外出就是一次“飞跃”,山里山外, “一溜”就是两重天。
很多人眼中的牛栏江大峡谷野性又神秘,那里生活着的人还传承着先辈们生活的模式,数十年如一日,守着贫穷和安静。去那里探访,既是好奇心的满足,也是生命的历险。
在海拉镇,牛栏江黑多大峡谷裂缝中的花果村老房子组和大石头组,因生存条件恶劣,政府规划整寨搬迁,预计于今年年底全部搬迁完毕。
自2016年启动搬迁计划后,已经有4户人家在今年2月以前搬到了五里岗安置点,陆续有35户村民签订了搬迁协议,还有43户镇里正在进一步做工作当中。
老房子组79岁的老组长刘龙朝家也签下了协议。但他依旧惦记着祖祖辈辈数代人都在盼望的事:在家门口修一条替代溜索的桥。他念叨着:“只要一千万就够了吧。只要拿一千万就可以修好桥了。修好了,也就不用搬迁了。”
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在刘朝龙这样的老人眼里,老房子哪怕有再多不便,每日能和清幽幽的山,和滚滚而过的江水相互陪伴就已经满足。
对于即将搬去的城市,老人们心里都有些没着没落,去那里以后,吃什么?穿什么?该干什么?这些都是天大的难题,在他们脑海里翻来覆去,来回翻搅。
祖祖辈辈与恶劣生存环境对抗的他们,在这一刻畏缩起来,开始胆怯。未知,折磨着他们。
在大石头组,我们遇到了刚“溜”过江正准备坐面包车出村到昆明打工的卯昌乖夫妻俩。
卯昌乖着急地询问着政府工作员具体搬迁的时间, “时间到了快些通知我,我马上回来搬家” 。
卯昌乖的3个孩子前不久都开学了,两个大学生,一个中职生,生活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与妻子商量半晌,必须出门打工才能解决眼前的困境。
“小时候就盼望着能搬出去,但是因为条件限制,一直没机会。年初政府通知我们今年要整寨搬迁到五里岗,政府帮我们建好房子,还要替我们的将来找好出路,党的政策实在是太好了。” 卯昌乖兴奋地说。
说完,两夫妻匆匆坐上前来接人的面包车扬尘而去。
卯昌乖无疑是思想开放的新生代,迫切希望“溜”到外面的世界,过上好日子。
寨子搬迁后,政府正在规划沿江修一条旅游路,溜索将作为历史景观被保存下来。卯昌乖再回来,居住了几十年的家和溜了数千遍的溜索都将变成历史。
顺着滔滔江水往前,又一棵30多米的溜索横跨在江面。溜索另一端,就是老房子组。寨子里,随着山势高高低低地错落着20多间灰瓦土坯房。寨子背后,是高耸入云的大山。3个石碑坟竖立在村子中央,在一株盛开的桃花树下若隐若现。
这就是老房子组24户人家135人赖以生存的地方。最早来这里居住的刘姓家族,自清朝末年从山东等地界逃难至此,一百余年,已经在这里繁衍了11代人。
每一代人,都在同一块土地里耕种生活,每年都将地里捡出的碎石垒砌在地埂上,地埂越来越高,地里的顽石像捡不尽似的,层出不穷。放眼看去,村子到处是用碎石整齐堆砌的地坎,足足有80多厘米那么高。
这里的人,就算只能种下三两行玉米,也要一丝不苟地砌一条规整的石头地埂,多数时候,玉米长得没有地埂整齐。(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