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3-30

马关平:从客车司机到“梨老板”

作者:马召凤 任政新 时间:2017-03-30 阅读:294


   三月的哈喇河镇发沙村梨园,山花烂漫。在哈喇河镇马店村和白沙村交界的大黄梨基地内,50岁的马关平站在果园的高处,脚下是580亩连片大黄梨基地。这日,恰逢基地内又来了许多游客,马关平一边整理衣服,一边请自己的侄女向游客介绍果园的发展情况,一路指引游客从一个观光道走向另一个观光道。
  马关平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他站在观光队伍的最后面,时不时地指引要拍照的游客“站在这个角度拍最好看”、“对对对,就是这里,以前人家拍旅游专题片的时候都是站在这里”。见到游客们一边观赏,一边发出感叹,马关平就在旁边附和说,我们的果园还是非常不错的,等摘大黄梨的时候,你们来,保准不后悔。
 
从客车司机到“梨老板”
 
  马关平是哈喇河镇发沙村人,在他家周围,都是大黄梨。从小,他就围绕着大黄梨转,在大黄梨下玩乐,也在大黄梨下生活。大黄梨对于从小生长于此的他来说,算不上什么资源,家家都有。而多年里,在哈喇河镇,也很少有人因为卖梨而致富。
  “梨只是水果,算不上产业,没盼头,要有出路,还是靠打工。”在发沙村,地势不平,粮食产量极低,农民们每天都在土里打转,却没有因此而有了好出路。
  1995年,瞒着家中父母,马关平终于走出了村子。而这一走,就是13年,这13年,他在外打工、在外流浪,也在外面有了创业的资产。母亲口中的外面,是“到处都是抢人的,你不要出去”,于马关平而言,在家里,没有抢人的,那是因为已经家徒四壁,无东西可抢。
  在昆明,马关平到处打零工,一有机会就迎头上,几年的打拼让他手里终于有了闲钱。有了人生创业的第一笔资金,马关平凭着一股子闯劲儿,开始在外头跑客运车,从威宁跑到昆明。
 
回乡发展梨产业
 
  “2008年,我回来,不想出去了,我的想法改变了,哈喇河大黄梨也大有搞头”。曾马关平介绍说,曾经的“没盼头”成了今天的“有搞头”。
  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马关平开始回归到这个四面都是山的村落。哈喇河大黄梨依旧围绕着他生活的院子,春天,大团大团的白色梨花装点着村子,秋天,黄梨压枝,吃不完的梨都烂在了地里。在外面跑车的这些年,马关平见了不少世面。在昆明,他看到花卉成了钱,树上的果子成了钱,连随便整点观赏游乐的场所都能变成钱。“其实,外面人口中的有机食品,在我们这里是最原生态的。”马关平说。
  2014年,马关平 终于下定了决心,成立了哈喇河大黄梨专业合作社。在发沙村和马店村交界的一片斜坡地上,他以每亩地300元的价格承包了580亩地,农户地里原本就有的梨树按照每棵15元的价格租用。见到马关平开始干起了梨树的产业,村子内村民们都开始修整了自己家院坝周围的梨树。很快,在马关平的大黄梨基地周边,涉及1500亩的大黄梨开始成规模发展起来。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不仅成规模的发展了哈喇河的大黄梨产业,也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如今,大黄梨已经成为哈喇河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哈喇河镇黄梨种植面积达20000亩。
 
做好梨产品 ,卖到外面去
 
  2015年春天,梨花如期开放。马关平每天背着手在地里游逛,总不说话。弟弟马关华也是大黄梨专业合作社的合伙人之一,见马关平总是忧虑,知道了他的忧虑来源于大黄梨产品单一。兄弟两人一商量,由马关华牵头,去外面找了相关的技术人员,威宁黄梨又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梨膏。
  时逢五里岗工业园区鼓励小微企业入驻发展,前三年免租金。这样的好政策为马关平产业发展铺开了一条新路。2015年10月,马关平的哈喇河大黄梨专业合作社梨膏生产厂搬到了五里岗工业园区。从外学技术,回乡带就业,在这条产业链上,马关平的大黄梨基地工带动了近60余人就业。
  如今,在马关平的大黄梨基地内,村民们将自家的地承包出去,又在地里打工,每天可收获60元。而在五里岗工业园区,工人们每月可拿至少3500元的收入。而梨膏,这一威宁大黄梨中孵化的新产品,也顺利地走上了网销的道路,每一年,鲜果和梨膏的收入就有30余万元,而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采访结束,马关平依旧走在地里,看看梨树枝桠是不是修剪好了,土地是不是翻新了,杂草是不是都铲干净了。在他的眼睛里,这片梨园不仅是梨园,未来,这里将产生更多的梨产品,比如梨酒和梨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