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进湖退”到生态发展双赢
作者:刘超凡 李凯 王淑宜 时间:2017-04-01 阅读:256
★★草海的春天
2017年3月,草海迎来又一个春天。
天空一碧如洗,风吹浪卷,水岸近翠远黛。湖面深处,黑颈鹤等鸟儿翩跹起舞,水草随波摇曳,游客泛舟湖面。
草海管委会副主任李茂感叹道:“有人说两年前的草海,看得见的是风景,隐藏的是污水。风景让人心醉,污染让人心碎。”
两年前,草海西海码头左侧围墙外,是被一条条小水沟分割的大片菜地。水沟里装满污水,臭气熏天,游客掩鼻叹息。
如今,草海发生了喜人变化:污水处理厂开始试运行,退耕还湿6万亩土地基本征收完成,底泥清淤治理15000余平方米,北坡5000亩治理初见成效,湖周边7000多户拆迁改造人家签约3000多户。水体水质逐步向好,重度污染区已消除臭味。
在威宁自治县同志眼里,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推进几年间,尤其是总投资107.9亿元的《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实施后,治理的步伐一天天加快,但要真正实现“水清、山绿、景美、人和、鸟欢”的愿景,还任重道远。
★★人进湖退 草海经历伤痛
草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湖泊,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是山洪暴发后形成的堰塞湖,水域最宽时曾达50余平方公里。
草海丰富的物种,为越冬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最盛时,每年约有231种、10余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殖和越冬。其中全球濒危的黑颈鹤达到2000多只,约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认为,在海拔近2200米的喀斯特高原,有这样大的湖泊十分珍贵。它作为黔西北重要的生态系统,对调节周边毕节、六盘水及云南昭通等地小气候,具有十分明显作用。
在专家们看来,草海对于维持周边地下水平衡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一旦草海干涸,周边地区地下水也可能干涸;一旦草海被污染,污染了的地下水一定殃及周边。
★★保护草海 意义深远
草海所在的威宁,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至今尚有13万人没有脱贫。
为了填饱肚子,上世纪50年代末,当地开始围湖造田,草海水域面积急剧减少,周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上世纪70年代初,草海又被人为放干扩为耕地,1972年,草海水域面积仅存5.9平方公里。人进湖退,周边湿地面积大幅缩减,人口大批迁入草海周边地区,形成一批村庄,草海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曾经参与排干草海湖水的臧国胜老人,回忆往日情景,至今唏嘘不已:“围湖造田后,草海的鱼虾快要绝迹了,候鸟也不来了”。
资料显示,1956年到1982年间,草海集水区内的森林覆盖率由36%降至10%。极端天气次数增多、时间延长,消耗了围湖造田带来的收益。
“有时久旱不止,有时大雨倾盆。”让当地农民郁闷的是,种田并没有增加多少收入,脱贫致富遥遥无期。
★★人退湖进 草海重焕活力
痛定思痛,草海的治理和保护被提上议事日程。
1982年,省政府决定建坝蓄水还湖。1992年,草海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草海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湿地。
经过30多年的治理,草海的水域面积已恢复到25平方公里,周边沼泽地也达10多平方公里。
人退湖进,草海重焕活力。
关键是治本。2015年11月获批实施的《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把草海的保护和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治本”的开始。
实施这个规划,草海新事渐多——
除投资7000多万元、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污水厂外,环草海19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也将全部建成投入试运行。
投资1000多万元的草海码头新、老航道底泥修复试验工程已完工。(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