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01

从“人进湖退”到生态发展双赢

作者: 时间:2017-04-01 阅读:218


 (上接1版)
  投资3.45亿元,解草海“口渴”的杨湾桥水库恢复增效及调水补水工程,将进入开工准备前期。
  草海流域造林绿化已完成30000余亩,可绿化区域面积森林覆盖率从23%提高到45%。
  草海周边棚户区改造和移民前期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
  治理草海,保护草海,省市县高度重视,从管理体制日渐理顺,可以看出清晰的轨迹。201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由“厅市共管”调整为省政府授权毕节市管理,为毕节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委托威宁自治县委、县政府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权益也落实到人,几方一起用力,要的就是办实事,见实效,早日还草海“清如许”。
 
★★爱鸟护鸟 共绘和谐画卷
 
  鸟给烟波浩渺的草海带来了灵气。
  一大早陪着“拍鸟客”外出归来的吴广荣,正在清理院落,他是海边街道银龙村村民。“湖边5亩耕地全退了,一亩能收2000斤包谷,但为了保护草海和鸟们很值。现在水鸟越来越多,来草海看鸟的人也越来越多,政府帮我开起了农家乐,今年净赚了4万多元。”
  在威宁,每年有成群结队的珍禽来草海越冬,群众庄稼蔬菜受损是常事。银龙村的李传华,种了3000棵莴笋,全被鸟儿吃光,他也没去赶,“有它们在,就能吸引更多游客来玩。”
  保护鸟,各种措施日臻完备。划定珍稀鸟类栖息核心区,不准群众和游客随意进入。每年规定禁渔期,保护鸟类食物来源。冬天则人工投食,确保黑颈鹤等候鸟安全越冬。
  现在,草海人都知道有个“鸟类食堂”。将在今年全面完成的湿地征收工作,就是在为这个“食堂”打造“地基”。
  征收土地建围栏保护后,不再种一般庄稼,而选择种植鸟类喜食植物,让鸟“安居乐业”。
  不断加强的监测体系,也在为处理“鸟与人”关系出力。
  坚持日常巡查监测,掌握鸟类栖息觅食动态。进行鸟类粪便采样、鸟体组织样品检测。组建农民护鸟协会,固定专人清理湖河口垃圾。筹建大数据环境监测系统,调查野生动植物多样化和生态威胁因素。目的只有一个,建立和保护人与鸟的和谐关系。
  投入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长期战斗的干部群众知道,治理草海,至今还艰难地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资金的瓶颈、技术的短缺、关系的协调、观念的改变,一块块拦路石,还横亘在道路的前面。草海管委会一位负责同志说:“我们必须排难而行,擦亮这颗高原明珠,还大自然一个美丽草海!”
 
★★靠海吃海 端起生态饭碗
 
  靠海吃海,是草海人家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式。
  从“本”上治理草海,人与湖的关系,是绕不开的问题。
  保护区范围,依草海集雨区划定,约96平方公里。不仅威宁县老城区与草海部分重叠,周边20多个村庄也依草海而生。
  2016年4月之前,9万多人生产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接入湖,光老城区,日排污水量就在8000吨左右。
  此外,草海核心保护区有6万亩耕地,农民在耕种时,大量的农药、化肥,经雨水冲刷,约70%直接流入湖中。
  草海管委会环境监测处处长刘文痛心地说,这些污水、农药和化肥把草海弄得又脏又臭。
  因植被退化,保护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31平方公里。每年流入草海的泥土在5万至11万吨之间。水位从原来的5至6米变成现在的平均2.3米。环保人士痛惜地发现,随着草海的“胃”越来越浅,草海水质的自我净化能力越来越弱。
  人造成的问题,要从人解决起。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开始意识到这个道理。
  陕桥街道陕桥村,位于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兴盛砖厂,已经沉寂了许多时日。砖厂负责人柳浪,接到县工能局、环科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砖厂将按照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被依法取缔。
  “过去,我们靠着‘草海’吃饭,掠夺式索取,不仅透支了草海‘健康’,还越吃越穷。柳浪说,政府取缔砖厂,是擦亮“高原明珠”草海的明智之举,我们举双手赞成。
  据草海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威宁老城鱼市路以南,靠近草海的建筑都将进行拆迁。根据规划,老城位于集雨区的部分要全部拆迁,有居民区,也有学校。
  迁出去要让群众过得更好。靠近县城的农民搬到新城,那里的五里岗工业园可以承接就业,让百姓转产转业。草海上下游分别规划建设两个旅游小镇,把周边村庄的村民吸引过去搞旅游,既解决了他们长远生计有活干,也减轻了草海压力。
  “靠海吃海”,要“吃”上生态饭,而不是以前那种贪婪地“吃”。草海人重新诠释:在保护好草海的前提下,走上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道路。
  3月15日,阳光下的草海,空气清新,水底清澈可见。水浪将几只零散排开的木船打得一起一伏,村民王艳芬站在一只船上。
  “今天有客人,我先来等着。”王艳芬捋着清风吹乱的头发。载客的船只进草海,来回1个多小时,360元一船,王艳芬可得180元。
  家门口成立旅游公司,王艳芬和几百名村民成了船工。她告诉记者,旅游淡季还可去打一份工挣“外快”,一年有3万来元纯收入,比以前种地强多了。
  为了从源头上减轻草海的负载压力,威宁在城镇发展上明确“东缩西移、南缩北移”,避开保护区。打造以草海为重点的县城生态经济圈,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用绿色生态产业来调节人与湖的关系。
  “威宁天高云淡、相约北坡浪漫”。如今走进草海北坡,眼前一片秀色。这片昔日严重威胁草海生态环境的荒山野岭,正在被12万平方米草坪,45000多株华山松、红叶石楠、樱花树、碧桃、红枫覆盖。人们携手走在林间道上,一派温馨景象。有人称它是“百姓的乐土,草海的屏障”。
  理顺人与草海关系,要从孩子抓起。
  草海周边2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都开了《草海的故事》、《家在威宁草海》乡土教材课程。定期开展环境教育培训、生态夏令营和爱鸟周活动,评选奖励“草海卫士”,把保护草海纳入“1+1”助学项目。
  威宁的干部群众越来越明白,和谐的人与草海关系,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定含义。(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