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05

马召万: 一个90后的梨园情

作者:卯龙艳 任政新 时间:2017-04-05 阅读:1079


 

马召万(右)正在剪枝

  “我辛辛苦苦几十年挣钱抚养他们就是希望他们姐弟几个争点气,多读书,将来考个好工作,不要像我和他妈妈一样当农民,可没想到他上到大二就回家和我说要休学,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大女儿在读研究生,小女儿学习也不错,可这个儿子却让我操碎了心。”说起马召万中途休学回老家哈喇河创业的事情,刚开始时父亲马关华不能释怀。
  对于父亲难消的怒气,马召万一直耐心劝说。“我也是没办法,一开始我以为我能说服我爸让他支持我,现在看来是不太可能了,我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让他相信我。”马万休说。
  在哈喇河镇发沙村上百亩的梨园基地里,马召万正和十多名工人一起劳作。修剪、喷药、犁耕、除草、浇水……每一样工作马召万干起来都得心应手,俨然一位在地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庄稼人,如果他不说,谁也不会想到他半年前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爸,我要休学!”
 
  2016年10月的一天,马关华家像往常一样忙碌,正在贵州民族大学读大二的儿子一通电话却打破了家里的平静。
  “爸,我要休学。学校这边的手续都办好了,过两天我就回家。”这是马关华接起电话后儿子对他说的话。
  愤怒、不解、威胁的气氛在父子间蔓延着,马关华心里明白自己最终还是不能说服儿子坚持完成学业。
  回到威宁没几天,马召万就收拾好行李到了哈喇河的大黄梨种植基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活。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这个算不算创业,因为我父亲是这个梨园的负责人之一。但无论自主创业也好还是父亲已经为我做了些前期准备,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我们哈喇河的大黄梨产业做好。”当被问起为何当初会想到休学回乡时,这个21岁的大男孩这样说。
  在父亲的眼中,儿子马召万从小聪明活泼,鬼点子多,可也很调皮,在威宁读初中时就因为太调皮换过不少学校。好在后来静下心来发奋学习,并在2014年考上了贵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他当时考上的还是二本,我就想着啊,等他毕业了考个公务员,我也就放心了。”可让马关华始料不及的是大二才去读了一个月,儿子就选择了休学。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好好读完大学考个工作,可在学校里我过得不开心,自己也没学到什么东西。每天都是睡到中午吃个午饭,下午有课就去上课,没课就出去玩,没什么意思,我不想最后为了混个文凭浪费四年的时间,恰好当时我爸在弄大黄梨种植合作社,我对农业很感兴趣就回到家里准备和他们一起创业。”马召万说。
 
“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 
 
  “现在梨花开了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特别是要防霜,威宁的春季气温不稳定,时常会有霜降,此时我们就需要烧一些草来制造烟雾,烟雾笼罩着整个果园起到防霜的作用。”
  在大黄梨种植基地里,马召万头头是道地和我们说起他的种树经,他的经验有的是从书本上看来的,有的是向基地里务工的果农们学来的,看到他脚踏实地又肯吃苦,果农们都很愿意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教给他。
  在校时过惯了轻松闲散生活的马召万到了地里没少吃苦。“记得今年正月我刚到基地的时候梨树周围的杂草都快有人这么高了,必须赶紧把杂草除了,把地犁好,可是一个工人都找不到,没办法,我只好自己买了两台旋耕机亲自动手,虽然我从来没犁过,但是我看别人犁过,而且我学东西很快,很快就掌握了旋耕机的技术,最后我一个人在梨园里犁了一个星期,回家后全身都痛。”马召万说。
  再苦都不怕,再累不抱怨,刚到梨园时马召万就已抱定了这样的决心。现在,他每天早上八点就要到梨园里忙活,下午等务工的老百姓都回家了,他依然还在梨园里工作,虽然家在威宁,但他很少回家,只要有时间他都待在梨园管理梨树。
  “现在我的有些大学同学都对我很好奇,说我放着那么好的学业为什么不去学习,回家来种地,他们对我很多不解。可是在我心里,把哈喇河的大黄梨产业做大做好就是我的理想,既然我选择了,我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马召万告诉记者。

“建设家乡自己也要出一份力”
 
  自己的家乡靠自己来发展,这是马召万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最为一个哈喇河人,马召万从小就和大黄梨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这边的人谁不是吃着大黄梨长大的,谁家房前屋后不种几棵大黄梨树?还有梨膏,每当秋天大黄梨熟了,每家每户都会熬梨膏。小时候,我们有点伤风感冒都不会用吃药,吃点梨膏调养就会慢慢好,因为梨膏化痰祛湿效果特别好。”说起大黄梨和梨膏,年轻的马召万总是滔滔不绝。
  从正月十五到基地里以后,马召万带着三四十名工人,每天在梨园里忙碌,梨树的修枝打药施肥,全部是由他管理。目前,他还打算发展林下种植,把梨树旁闲置的土地犁出来种上辣椒,今年他想先试种100亩,效果好了再扩大规模。
  说起未来的打算,马召万表示他会带领将土地入股的农户一起把这片基地管理好,然后再带领周边老百姓把自家的梨树都修剪管理规范,带动家乡的黄梨产业,一起把黄梨推向市场,让大黄梨成为哈喇河的一张招牌名片。
  “现在他这么做我对他的表现感觉还是可以的,既然他不想读书,想种农业,只要做得好,我都支持。”看着马召万的坚持和干劲,父亲马关华也慢慢对他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