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文:返乡创业有奔头
作者:马召凤 任政新 时间:2017-04-05 阅读:1584
春风吹来,梨花随风漱漱落下,沿着山底,沿着沟谷,沿着哈喇河高耸的山脉和温婉的河流。一户户人家掩映在梨花清幽的气味之中,夹杂着泥土翻新的味儿。花开人忙两不误。
在山脊下,哈喇河镇六角村中兴组村民正在热火朝天栽种小葱,打农药、泼水、施肥……各忙各的,好不热闹,几个孩子在栽种小葱的地膜空隙之间跑来跑去,好奇地看着忙碌的大人们。这是刘世文的小葱基地,挤在山脚下唯一的一片平坦土地上。村民们都说,别看这基地小,前途可不小,一头连接着昆明、贵阳、陕西等地的蔬菜市场,一头连接着当地农户的产业脱贫线。
刘世文是这个蔬菜基地的老板, 29岁,在当地,老百姓知道他,挣了钱不去城里,又回来了。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投资市场逐渐转好,基础设施完备,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80后、90后从外面回到了家乡,用外面的眼光打开了家乡农业发展的市场。
刘世文的故事,可以说是农村环境逐渐变好,基础设施完备之后年轻人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从农村走到城市打拼、生存,有了新思路又回到农村发展产业。
离乡:先出去探个路
2005年秋天,17岁的刘世文从地里回来,秋雨缠绵,他的一双脚都沾满泥浆。肩上背着负重的一箩筐苞谷,雨水还在吧嗒吧嗒往下掉。湿透了的鞋子被泥团包裹,他开始有些绝望,这一箩筐一箩筐的苞谷总也背不完。这时距离刘世文离开小学的课堂已经5年多了,他成绩不好,害怕去学校。
刚把肩上的苞谷放下,刘世文就征求了父母的意见准备到云南去念经。在那几年,念经是很多读不好书的回族男孩的出路。然而,两年之后,在云南念经的课堂结束了,刘世文又回到了六角村,这一次回来,他比之前还要绝望。念经越来越没有市场。在家里呆了半年多,刘世文就拖着行李再次来到云南。
被各种在外打工的人流挟裹着,在拥挤的玉溪车站,刘世文坐在行李箱上,不知道去哪里。看到工地上的招工信息,他就去了。在工地干搬了一天砖,晚上往床上一躺,累得连饿都忘记了。
第二天,刘世文的朋友找到了他,把他带到了云南省建筑公司。在这里,他一边学,一边干,终于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做到了包工头的位置。在这期间,刘世文还去昆明理工学校读函授,学习与建筑工程相关的知识。几年下来,他在建筑行业有了自己稳定的工程队。承包工作一个接着一个。
“但是这个时候,我不想干这行了,有些累,我想学习点和农业相关的东西,回家去。”刘世文说。
返乡:回到家乡领个头
离开了工地,刘世文开始在云南的各个农业基地考察学习,今天在这个县,明天在那个县,听说哪里有做得好的产业,他就前去瞧。
2015年8月,刘世文回家了。
“我有私心,但也有为老百姓的公心。如今农村空气好,创业条件好,为什么不回去?”说起返乡创业这个决定,刘世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刘世文的老家哈喇河,山大地少,平坦的土地少之又少,农民们的地里种的都是苞谷洋芋。一年下来,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也就500块钱,除去一年到头的劳力、肥料等农业成本,一年到头的劳苦最多只够全家人吃饱肚子。
2015年10月份,刘世文回家后的一个月,考察了六角村的土地情况之后,刘世文有了自己的主意。他选定了中兴组一个平坦的坝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地,开始挨家挨户的走访,希望农民们把土地承包给他。
“叔,只要你把土地承包给我,肯定不会亏,第一年我给你每亩地500元,第二年如果我还种小葱,就700元,而且保证你在地里打工,工资不会低于60元每天。”这是刘世文在马兴全家承诺的话。如今,马兴全的两亩土地上都种上了小葱,在刘世文的基地,马兴全正在喷洒农药,他的孩子四岁,总跟在父亲后面跑。
刘世文走访了近50家农户,土地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刘世文建立了自己的合作社——思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的领头能够为老百姓的发展提供一点新的思路。”刘世文说。
如今,新一季的小葱种进了土地里。每天平均有16人在地里打工。刘世文不仅发展了哈喇河的农业市场,也在秀水和观风海两个镇进行了试种,每处试种100亩。
“今年的市场好的话,明年我准备投入肥料和地膜给老百姓,他们种多少,我收多少。”刘世文信心满满地说。

刘世文种植的小葱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