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07

住上新房奔小康

作者:岳刚 李云侠 时间:2017-04-07 阅读:896


 住上新房奔小康
——大街乡易地扶贫搬迁侧记
本报记者 岳刚 李云侠

正在建设中的大街乡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安置点一角


▲牛吃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大街乡是市级十八个极贫困乡镇之一,也是威宁极贫困乡镇。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极其艰巨。
  威宁每日新闻百村纪行大型采访报道组在大街乡看到,这里的发展变化令人为之侧目,特别是该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让这里的711户2982人在“十三五”期间陆续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美好生活的愿望。
  3月28日,是该乡牛吃水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大喜日子。62岁的李开良一家因为帮忙人多,搬完家具电器后早早收工。他家两个儿子同时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安置房,楼上楼下紧挨着,一家一套,每套150平米。
  李开良和小儿子李科能一起住。记者来到他家时,全家人正在新房的客厅里围坐着吃饭,老人吃了一口菜,喝了一口酒,深有感触地说,“之前我家一共12个人,挤住在两间土坯房里,有时亲戚来家里,不要说住一晚上,就连吃顿饭找个坐处都没有,穷得害羞啊。现在好了,不出一分钱,政府就给我们安排了新房子,得到了国家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无限好处!”
  话刚落音,儿媳妇潘明芬补充道,“以前的土坯房,一碰上下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现在住的这房子,既宽敞明亮又安全啊!”
  记者得知,李开良的大儿子在六盘水务工,大儿媳妇在家带孩子读书照顾老人;小儿子一家则在县城边打工边带孩子上学。两个儿子家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老人身体还算硬朗,搬进新房子后,在不到1000米远的老房子处养上几头牛,种点庄稼,日子过得很悠闲。
  牛吃水村三组60岁的夏廷远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户,他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大儿子正在贵州财经大学念大三,小的两个儿子正在威宁读高中。
  2016年前,夏廷远是贫困户,因学致贫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后,他家同样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现已脱贫。
  如今,夏廷远养了两头能繁母牛、6头猪,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除去三个孩子的学费,自己还有一些存款,一家五口分得了125平方米的新房子。
  夏廷远说:“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住上新房子,培养孩子上学有出路。”
  晏林军家是因病致贫,大女儿得了癌症,花了20多万,人没医好,债台高筑,幸亏有国家的合作医疗帮助,最后欠了近10万元的债务。2016年,晏林军在村委的帮助下,贷了5万元钱精心养猪,当年出栏就卖了好价钱,如今欠债还得所剩无几了。
  “到年底,创收5万元不成问题”,当晏林军从村支书手中接过搬迁房钥匙时,内心激动不已。“100平方米的新房子,够我们一家四个人住了。感谢党、感谢政府。下一步,我准备去买个微型车,办个运营证,跑牛吃水到威宁营运路线,努力挣钱,早日奔上小康!”
  这些只是大街乡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些典型。
  大街乡集镇安置点总建筑面积32916.86平方米,投资6378万元;牛吃水安置点总建筑面积6975.3平方米,投资1614万元。
  该乡“十三五”期间共纳入易地扶贫搬迁711户29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69户2779人,2016年搬迁任务是369户168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45户1559人,其中县城五里岗安置点安置82户355人;乡集镇安置点安置226户1063人;牛吃水中心村安置61户269人,共涉及17个自然村寨,其中比较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自然村寨就包含了牛吃水村。
  目前,该乡牛吃水村安置点安置的61户269人已全部入住完毕,已就业61户79人;大街集镇安置点安置的226户1063人已入住16户80人,已就业66户92人,预计4月中旬全部搬迁入住完毕。
  “抢晴天,战雨天,斗夜间,实干苦干两百天,建成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贫困百姓俱欢颜”,这是记者采访结束时,在大街乡易地扶贫搬迁集镇安置点建设工地上看到的宣传标语,这正是该乡脱贫攻坚战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