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村:一支工程队盘活一个村
作者:李云侠 岳刚 时间:2017-04-10 阅读:24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4)
大街村:一支工程队盘活一个村
记者 李云侠 岳 刚
4月到大街乡大街村,只见枝条吐蕊,春花盛放,田野乡间青草拔苗,牛羊撒欢,在田间耕种劳作的苗族妇女裙脚飞扬,应和成歌。
小集镇、通组路、机耕道、排水沟……大街村的土地上,四处都是建设者们匆忙的身影。
大街村,全村961户3976人,贫困人口304户1008人。曾经村上买个本子都要村干部自己掏钱。
作为政府组织的“末稍神经”,基层建设的“排头兵”,大街村“穷得掉毛”的窘境,显然让扶贫攻坚的气势在百姓面前“抬不起头来”。
农村有句俗语:“有奶就是娘。”只有村级组织有钱,能给老百姓办得上事,让百姓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盼头,才能谈帮助百姓精准脱贫,借势推动整个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
有思路,才能找出路。
大街村村支书王荣信告诉记者:“村公所搬迁后,老村公所出租出去,每年5000块租金,有了这点钱,村上很多小事解决起来方便多了。”正是这5000块激活了大街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
近年来,随着大街乡被列为极贫乡镇,脱贫攻坚和扶贫力度日益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集镇乡间遍地开花。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大街村村支两委3名干部一合计,干脆成立一直建筑队,“这么多项目,应该让本地人也沾光。”
2016年3月,大街村建筑工程队应运而生。村支两委班子3名干部直接管理,并吸纳了大街村20余名身强力壮的劳动力作为常驻队员。
村公所建设、排水沟建设、道路施工、校安工程……大大小小的工程接了几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大街村建筑队的成员们干劲十足。
村干部联系工程,村民负责具体施工,队伍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很快,这只小工程队干出了“名堂”。
王荣信笑着说:“现在我们工程队活路多得做不完。”
活路多了,大街村百姓参与的就越来越多,“少的时候30多人,多的时候上百人。”每天跟着工程队搞建筑,村民每天务工工资不低于120元,不亚于外出打工。
半年多过去,大街村建筑队大大小小接了6个工程,成功赚到18万元。
大街村建筑队就地吸纳贫困农户劳动力就近就业,实现了“乡(镇)得税金,村(居)得租金,农民得薪金”的多赢局面。
村里有了钱,自己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不用再向乡政府伸手,一改原来村里办公全靠乡政府“投喂”的“乞食”局面。
村里有集体经济,还有自己的建筑队,村子道路建设终于实现:“有需要就干。”
去年4月,大街村利用村集体经济打通了本村黎家水井到张家院子的500多米土路。
同年7月,修通800多米该村二组、五组的连户路。
王荣信如释重负地说:“现在村里的大事小情,终于可以不用再向乡政府伸手要了。”
思路一变天地宽。大街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来,不仅兜里有了钱,还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村支两委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更高了。
能带领村民赚钱,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大街村信心更足,村干部向村民说政策,讲道理,村民的接受度也更高了。
在举全县之力扶贫攻坚大势之下,大街村立足村情民情,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抓手,切实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和强大推动力,实实在在盘活了一个贫困村的发展路子。
对未来,王荣信和他的团队也信心十足:“将来,我们工程队要不断发展壮大,要把工程干到别的乡镇甚至别的县城去。”村里有钱搞建设、搞管理,村民领薪水奔小康,这是大街村人共同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