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10

“三进三增”干群同心决战贫困 “三级自治”自我管理抱团发展

作者:中共威宁自治县委组织部 时间:2017-04-10 阅读:448


   威宁是贵州的西大门,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总人口151万人,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人口众多的县,是全省唯一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39个乡镇(街道)、625个村(社区),有基层党组织1353个、党员27708名。
  近年来,在三任省委书记接力挂帮下,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组织部悉心指导下,威宁感恩奋进,坚持用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全面推进“三进三增”“三级自治”、“五个强化”等基层党建工作,探索出一条党建扶贫新路子。2016年,5个贫困乡镇摘帽、20个贫困村出列、4.03万贫困人口越线,党建扶贫工作得到陈敏尔书记批示,威宁被列为全省党建扶贫示范县。

 
“三进三增”干群同心决战贫困   “三级自治”自我管理抱团发展
——威宁农村基层党建助力脱贫攻坚扫描
中共威宁自治县委组织部

 
  “三进三增”聚焦三农转作风,做到暖民心、帮民富、促民和》》》
 
  威宁坚持三农导向,聚焦三农问题,紧扣“党建扶贫.同步小康”主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三进三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助推同步小康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党建扶贫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的“三进三增”党建扶贫工作机制,通过进村组解决农村问题、通过进农户解决农民问题、通过进田间解决农业问题,达到了增强感情农民安居乐业、增加收入农业基础稳固、增进和谐农村和谐稳定“三增”目的。
  “三进三增”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进”为措施,“三增”为目标。在“三增”目标中,增强感情是前提,增加收入是核心,增进和谐是目的。“三进三增”要求县级领导干部每月到包保乡镇蹲点不低于3天,县直部门干部每月到包保村蹲点不低于2天,乡镇干部每月走村入户不低于10天,塑造了以石门乡乡村干部为代表的“三鞋”干部群像。
  带着思路谋略进村组。针对部分村特别是314个贫困村思路不清、发展不力等问题,威宁对症下药,采取领导包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等方式,39名包保乡镇县级干部、129个县直单位、222名村“第一书记”、1570名驻村干部带着思路谋略进村组,帮助村级理清发展思路、探索发展路子、谋划发展蓝图,引进和实施各类发展项目2617个,协调资金2.85亿元,解决困难问题12605个,办实事好事19436件,化解矛盾纠纷4199起,各村水电路讯房业齐头并进,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带着真情实感进农户。在开展万名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三访三看三查”活动的基础上,采取“54321”结对帮扶方式,将全县干部与每年计划脱贫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扶干部按照“四访”要求,每年至少要到结对帮扶对象家中走访4次。脱贫攻坚春季攻坚开展以来,组织10554名干部对5.06万户19.15万贫困群众进行大回访,把7910名干部与2017年计划脱贫的1.2万户5.12万人结成帮扶对子,实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带着资金技术进田间。通过“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发展模式,捆绑资源、资金、项目、劳力等,深入推进“三变”改革,为314个贫困村选派314名科技人员,培育创业带富党员2827人,推广三膜早熟马铃薯、精品苹果等种植技术80多项,指导和带领种植马铃薯165万亩、精品苹果30.12万亩、中药材37.1万亩、蔬菜86万亩、烤烟25万亩,建成7个省级农业园区,农业总产值达83.3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674元,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带动4.03万人脱贫,确保农业基础稳固。
 
  “三级自治”聚焦改革探新路,做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
 
  包产到户以来,农村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出现了重个体发展、轻共同致富,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等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同时,一些行政村人口众多、管辖半径过大,存在组织群众难、发动群众难、政策宣传难等问题,导致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内公共事务无人管理、公益事业无人料理。针对这些困扰农村治理和发展的问题,威宁出台了《关于发挥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创建村级三级自治体系的工作方案》,探索建立自管委,学习借鉴“十户一体”,综合创建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委会+自管委(合作社)+十户一体”三级自治体系,同步建立“村支部+自管委(合作社)党小组+十户一体党员示范户”基层党组织体系。“三级自治”把散漫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过去的“单家独户”变为“众人拾柴”“单打独斗”变为“兵团作战”“你来管我”变为“自我管理”,形成“抱团发展、携手小康”命运共同体,实现小事在“十户一体”内清零、急事在自管委内化解、难事在村委会解决,推动乡村治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激活了党建扶贫“一池春水”,充分调动了全县群众脱贫攻坚积极性。
  目前,“三级自治”已全面推开,整县推进,全县撤销村民小组3874个,组建“自管委”4306个、管理型“十户一体”31086个、产业型“十户一体”9218个,村级集体领办合作社758个。 
  “三级自治”创建重点要把握好“五个一”。
  抓好一个核心,即村党支部。村党支部领导“三级自治”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问题,领导和推进“三级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三级自治”依法开展自治活动。
  抓好一个关键,即村委会。充分发挥村委会在“三级自治”中的领头雁作用,引导村委会制定任期目标,规划本村产业,统筹各类资源,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勤劳致富,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新农村。
  抓好一个主体,即自管委。撤销村民小组、依托自然村寨建立起来的自管委,在“三级自治”中发挥自治主体作用,有效缩小管理半径,打通村民自治神经末梢,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抓好一个纽带,即合作社。村委会集体领办的合作社在“三级自治”体系中,承担着带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的职能,对内进行帮带,对外接轨市场,带领群众脱贫,形成“村社合一”发展模式。
  抓好一个触角,即“十户一体”。“十户一体”作为“三级自治”中最小的自治单元,让群众紧紧抱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联系群众更密切,服务群众更直接,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卫生、文明新风、邻里互助、治安联防、矛盾化解、抱团发展等老大难问题。9218个产业型“十户一体”覆盖了全县5.06万户19.15万贫困群众,真正实现强户带弱户、富户带贫户、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五个强化”聚焦问题强保障,做到抓基层、打基础、筑基石》》》
 
  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基础脆弱、经济薄弱”等问题,威宁精准问诊,聚焦问题,瞄准短板,重点抓好“五个强化”。
  强化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做到有能人谋事。坚持村内选贤和干部下派相结合,拓宽选人渠道,把各类优秀人员选进村班子。在村级党组织换届中,494名农村致富能手、22名退伍军人、6名返乡人员、1名退休干部、1名大学生村官当选为村级党组织书记,同时下派101名熟悉农村工作的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
  强化改造升级村组织阵地,做到有场所办事。按照黔西北民居风格和“十个一”建设标准,投入建设资金15891.9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78个,目前验收合格的有187个,全面完工的有139个,剩下的152个已全面启动,并于5月底入驻、6月底前完成办证等手续。建完后,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筑面积500㎡以上有32个、400-500㎡有43个、300-400㎡有550个。每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集党务、村务、医务、商务和事务于一体,做到以用促建,建管用相结合。
  强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到有财力做事。按照“逐年扩大试点、定时定村突破”要求,因村施策,做到“一村一研判、一村一方案”,通过产业发展型、资源利用型、股份经营型、区域带动型、异地置业型“五种类型”,整合资金9318.6万元,通过试点消除“空壳村”220个,剩下的405个“空壳村”已制定方案、选好路子、安排资金,年内将实现全面消除“空壳村”目标。
  强化稳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做到有激情干事。全面落实每村2万元村级运转经费。县财政为村干部正职每人每月核发2000元、副职1500元基础报酬,为每名村干部缴纳384元养老保险,乡镇根据各自实力,每月为每名村干部增发300-1000元不等绩效考核金,村干部正职平均每人每月享受2900元、副职2400元待遇。按照标准发放离任村干部补贴,既解决了离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在任村干部的积极性,让村干部退有所安,老有所养。2016年,2名工作实绩突出的村级党组织书记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1名村级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11名村干部考录为事业单位人员。
  强化后进村整改提升工作,做到有机制管事。按照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评估“三个精准”要求,探索建立“三管机制”(基层组织“星级管理”、农村党员“积分管理”、村居干部“考评管理”),推进后进村整改提升工作。625个村(社区)中,评比出“五星”党组织165个、“三星”党组织451个、“一星”党组织9个,并在“五星”党组织中择优表彰了10个“十佳示范村(社区)”;15669名农民党员中,评比出“先锋党员”50名、“优秀党员”2350名、“合格党员”13232名、“警示党员”37名;通过“考评管理”,24名工作不力的村干部被“末位淘汰”。“三管机制”精准地把村级党组织、农村党员队伍和村干部队伍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