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攻势
作者:王晋 时间:2017-04-10 阅读:236
“只要还在路上,我们就是威宁脱贫攻坚的战士;我们老去,小康留下。”
威宁攻势
——威宁 “三进三增”助力脱贫攻坚走笔
王 晋
威宁是贵州“西北的西北”,是全省最边远的一块脱贫攻坚“硬骨头”。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这里是穷得声名远扬、远得外人难至的穷乡僻壤。在全省脱贫攻坚战场上,威宁就是一个重要“决战点”。穷根必拔!
县委要求,全县党员干部“要把抓党建作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重要保障来认识”。“春季攻势”就是一声春雷响,“给了枪,给了炮,给了冲锋号。”项目批下来,资金注进来,人员扎下来,威宁进入了脱贫“进行时”。那些走乡间小路、坐农家板凳、接基层地气的干部,与那些胸怀憧憬、心存夙愿的农村百姓,心贴着心,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正在走向光明……
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威宁整合党建扶贫力量,带着思路谋略进村组。领导联乡包保帮、干部驻村带领帮、干部结对到户帮、社会参与定向帮、党员划片定责帮“五帮”,责任下沉到村、聚焦到户、锁定到人。1570名党员干部组成314个驻村工作组驻进314个贫困村,其中选派314名科技干部到贫困村开展产业帮扶技术指导。不管是草海还是中水,不管是迤那还是哲觉,不管是雪山还是石门,在威宁的任何地方都与绿有关,都与干群有关——山顶盖着绿毡子(经果林),山腰拴着绿带子(中药村),山下铺着绿被子(特色农业)……正在尝试着“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有情感有收成有力量便是“粮”的转型。按照“组织建在产业链、人才汇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思路建设产业党组织,把党总支建在产业上、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把党小组建在基地上,形成“组织带队伍抓协会、人才带项目建基地、党员带群众促增收”的局面。
“有一片水域我未敢忘怀”。诗人舒婷在《难忘草海》中不曾忘怀。7910名干部更放不下1.2万户5.12万人的帮扶对子。县委常委带头,每月至少到包保乡镇蹲点调研3天以上深入开展“三访三看三查”;结对帮扶干部每年至少到结对帮扶对象家中走访4次以上,实现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乡镇干部每月进村入户10天以上。百个单位、百家企业、百所学校走进314个贫困村,引进和实施各类发展项目2617个,协调解决资金2.85亿元,解决困难问题12605个,办实事好事19436件,化解矛盾纠纷4199起。
靠等,是没有出路的。威宁的党员、干部、群众深知这个道理。石门乡利用第十届村“两委”换届契机,对12个村班子进行大撤换,11个村换上新支部书记,8名机关优秀干部选派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吃住在村,组建农村产业党总支1个、产业党支部12个、产业党小组31个,形成组织带队伍抓合作社、人才带项目建基地、党员带群众促增收的生动局面。乘车穿越威宁,诗意的地名与过去贫瘠的荒山不再是强烈对比。如今,站台亮丽,荒山正绿。沿着新修的柏油路向乡镇出发,窗外,到处是一片繁忙施工的景象。
驻村干部是这个时代的新“插队”。采用“五类干部”到“五类村”的经验做法,为村(社区)精准选派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离开原来的岗位,走进带着泥土芳香的山村,他们遇到了病患者、留守者,看到了辛勤与无奈,触摸到了期待与心愿。“现在,干部群众亲如一家。”金星村“第一书记”胡桂银说:“干部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群众有想法愿意向干部倾诉,有困难喜欢找干部帮忙。”
“领导包村、干部驻村、结对帮村”,不脱贫不脱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员干部在施工现场与搬迁户“算账”。梁连城是石门乡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他同时还负责石门乡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等相关工作。熊万江是观音山村民,由于故土难离,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她一直不愿离开居住多年破旧的房屋。梁连城多次走访下,熊万江终于明白搬迁的好处,如今喜迁新居。群众有了房子住,群众心里就踏实,就有发展产业想法,干群走动亲密无意,既有温馨路、又有致富路。像梁连城一样认真践行“三进三增”活动的党员干部举不胜举……三双鞋、一本笔记,让干部成为为民服务的“勤务员”。
“三进三增”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话农桑,俯身子听民意、聚民智、暖民心,农技干部传农技、授民艺。形成了困难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民心在一线凝聚、和谐在一线构建、干部在一线提拔、小康在一线创建的一线工作机制。“三进三增”有效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增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