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村:发展生态产业走上致富路
作者:陈武帅 马召凤 卯龙艳 孔雄 曹桂梅 时间:2017-04-12 阅读:29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5)
梯田村:发展生态产业走上致富路
记者 陈武帅 马召凤 卯龙艳 通讯员 孔雄 曹桂梅

梯田村冷水鱼养殖基地

梯田村冷水鱼养殖基地
走进东风镇梯田村,漫山遍野的核桃林抽枝发芽,乌江源头花渔洞流出的清泉哗哗流淌,养殖场里的中华鲟、白条鱼欢畅嬉戏,一条宽敞的油路沿着乌江源的鲁章河通往山外。
梯田村,一个曾经的“煤窝窝”,褪去苦涩的过往,一幅良田如画、生态宜人田园牧歌式的画卷映入眼帘。
冷水鱼,乌江源花渔洞的馈赠
2010年,村主任蔡定杰利用花渔洞水量大、水质好天然优势,带领村民蔡定举、蔡国正等创办“花渔洞冷水鱼养殖合作社”,养殖金鳟、虹鳟20000多条,中华鲟3000多条,鲤鱼、草鱼、花鲢鱼等10000多条。
“乌江源头盐仓镇有个花渔洞,我们梯田村也有个花渔洞,洞里流出的水里有花鱼(白条鱼)而得名。这为我们养殖冷水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蔡定杰说。
据蔡定举介绍,他小时候在花渔洞里可以看到30余斤的花甲鱼、白条鱼、麻鱼。前些年因小煤窑私挖滥采和土法炼锌污染,再加上村民无节制炸鱼食用,花渔洞的白条鱼濒临灭绝,花甲鱼已经有十多年没看到了。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花渔洞久违的白条鱼又出现了,看到生态养殖的广阔前景,蔡定杰和村民投资200余万元开始养殖冷水鱼。
据悉,目前该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东风镇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花渔洞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东风镇农民讲师训练基地”,社员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1人,每年可实现产值数十万元。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也出现亏损,特别是2013年亏了几十万元,后来我们出去学习养殖技术,摸索出一条养殖冷水鱼的经验,如今冷水鱼销往六盘水等周边城市,每年纯收入可达70万元以上。”蔡定举高兴地说。
核桃林,撑起梯田的绿色屏障
梯田村,顾名思义曾经是东风镇的鱼米之乡,由于过度开采山坡逐渐荒芜,石漠化严重,梯田村失去了应有的风采。
2011年开始,为了改变生态环境,村主任蔡定杰带领梯田村村民种植5000余亩核桃林,荒山野岭变了模样,披上了绿装,不仅让生态环境变好,还可产生经济效益,如今许多核桃林已经挂果,成为梯田村的特色产业。
不仅如此,梯田村还走山地现代特色农业,引进了一家投资1500万元、占地150亩左右、种植有100多种现代花卉苗圃企业,解决了梯田村2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此外,梯田村还搞起了以养殖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积极发动村民发展家禽天然养殖,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牛400多头,羊1000余只。
如今,东风镇梯田村人居环境得到了美化,群众创业环境氛围浓厚,群众思想意识大大提高,一个山水田园村寨屹立在乌江源头。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河水变清了,村庄变美了,许多小孩还到河里畅游嬉戏。童年时留在脑海的记忆又出现了,这是我们梯田村的幸运。”村民蔡国应说。
山泉水,梯田生态的有力见证
吃生态饭,梯田村还把目光投向村里广袤的林场。
梯田村有一片林场,华山松、杜鹃林、野竹连成一片。林场里流淌的山泉水清澈甘甜,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应用。
守着一股山泉水白花花流淌,太可惜了。2011年,村主任蔡定杰和村民投资150万元新建小微企业东林山泉水厂。
如今,梯田村的山泉水走出大山,销往六盘水市大湾镇、钟山区等地,变成了村民的真金白银。
“我们山泉目前还缺包装和知名度,每月可买20000桶左右,解决了10余人就业,在水厂打工每月可挣3000元左右,送水驾驶员可挣4000余元。”蔡定杰说。
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梯田村生态变好了不仅让村民居住舒适,还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成为一块生态试验田。
说起下一步的规划,蔡定杰说将包装好梯田山泉水,提高名牌的知名度,让这一股清流不仅是梯田良好生态的见证,也成为群众致富的黄金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