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13

拖洛河畔春意浓

作者:卯龙艳 孔雄 时间:2017-04-13 阅读:21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6)
 
拖洛河畔春意浓
——东风镇文明村的转型蜕变之路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孔 雄


  文明村位于东风镇西北面,清澈的拖洛河蜿蜒而过。而在过去,煤炭开采一直是文明村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全村老百姓十家人就有九家在挖煤,有的搞小黑煤窑,有的搞货运,拖洛河也成了一条臭水沟。”村里一位老百姓回忆说。
  河水枯竭、田地荒芜、山林损毁,文明村在东风镇是出了名的“黑煤窝”,由于常年挖煤、炼焦和烧锌,文明村的生态遭到严重毁坏,灰黑的山坡、灰黑的房子,煤炭的痕迹遍布全村。文明村人面对的是“土地资源少,土质差,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污染严重”的现实。
  穷则思变,痛则寻路,吃尽了苦头的文明村人开始反思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文明村已经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发展道路,过去远近闻名的“黑煤窝”如今却成了东风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示范村。
 
养殖:探索致富新门路
 
  记者到达文明村星斗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时正值中午,毒辣的太阳照得人昏昏欲睡,可走进养殖合作社的养兔棚里,工人们依然在忙碌着,有的正往水槽里加水,有的忙着清洗大棚里兔子的排泄物,虽然大棚里高温闷热,可是他们却干得很起劲。
  星斗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文明村探索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为了找到适合文明村的种植项目,2013年6月,文明村党支部副书记孔德选带着村民孔旭、孔斗等6人先后到山东、重庆、四川农科院考察学习种养殖技术,最后选定学习养殖兔子。“因为养殖兔子耗时短,出栏快,能及时收回投入的资金,加上销路比较广,所以我们当时就选定了搞兔子养殖。”孔德选介绍说。
  目前该合作社养殖场占地20亩,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涉及农户20余家,以养殖肉兔为主。养殖的兔子是从山东、四川农科院引进来自德国的“齐卡”和“伊拉”两种品种,第一批有种兔600只。此品种的兔子平均繁殖一窝可达8只,一般60天便可出栏,出栏时每只体重都在5斤以上。在兔子出栏时,可筛选20%左右作为优良的种兔,其余作商品兔全部出售。
  合作社负责人孔旭告诉记者,等合作社规模大点,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村民,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这样村民们也不用出门打工,还能照顾家里,一举两得。
  目前合作社已经和重庆柳州、厦门、四川等地的兔肉食品加工厂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养殖出的兔子达到标准就直接运到工厂,由于现在合作社的规模还不大,养出的兔子往往供不应求。
  文明村村支书文富亮告诉记者,星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村支部带动群众致富的新路子,它既不污染环境,还能带来经济效益,文明村不再是“黑煤窝”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新天地、新农村。下一步,文明村将继续引进生态绿色产业,带动村里经济,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
 
种植:绿了荒山富了民
 
  再过二十多天,地里的早熟马铃薯就可以上市了,连日来,李仕稳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到地里查看马铃薯的长势,作为文明村三膜早熟马铃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仕稳算是村里较早放弃挖煤找其他出路的村民。“前两年种过白菜,种过万寿菊,家里还养鸡,现在有3000多只,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出栏,我媳妇在养鸡,我主要负责种植这一块。”李仕稳说。
  2016年李仕稳通过种植万寿菊赚了10多万元,这更加坚定了他发展种植的决心。
  “以前我也挖过煤,运过煤,当时还是赚了点钱。2009年全镇黑煤窑整治以后就不行了,那时我便开始找其他的出路,想去想来还是种地靠谱。2015年种白菜,因为天气亏损了10多万元,去年又赚回来了,现在种这个三膜洋芋也很有盼头,主要它上市早,能抢抓市场,我还是挺有信心的。”李仕稳笑着说。
  150多亩三膜马铃薯,300多个大棚,李仕稳说每个大棚的收入预计能在5000元左右。土地按着每亩每年流转费600元付给老百姓,平常时候老百姓还能到基地里打工,工钱70元一天,忙的时候有20~30人在基地里务工,平常时候也有10多个工人。
  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不仅把村里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村里一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同时,自2009年东风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在全镇范围内种植了3万多亩核桃,其中文明村就有5000亩,现在已进入挂果期。以往的矿山变成了果园,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在的文明村正在朝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走去,努力奔走在小康路上。

村建:环境优美百姓乐
 
  “以前从没想过自己家门口能有这么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广场,这几年我们文明村的变化还是大啊!挖煤那几年平常谁敢到外面闲逛啊,风一吹保证你眼睛睁不开,风一过保证你满脸敷上一层灰黑灰黑的煤炭末。”村民孔祥裕说道。
  孔祥裕是土生土长的文明村人,今年63岁的他亲眼看着家乡从儿时的山清水秀变成挖煤时期的灰头土脸再变成如今的美丽宜居。随着现在村里的生活环境美化了,各项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每天吃过晚饭孔祥裕都要去小广场上散散步,溜达溜达。没事就坐在凉亭里面和几个老朋友喝杯茶、吹吹牛、下两局象棋……
  近几年来,文明村共计实施“两个硬化”连户路71.2公里,院坝硬化11685平方米;群众投工投劳15232个,修建桥梁两座,共计投入资金44.2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93盏;修建村级文化休闲广场1个;投资24万元对该村123户房屋进行全面改造,并对村里的瓦房的旧瓦进行改造换新, 一幢幢白墙青瓦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地把文明村装扮得格外美丽。
  如今,文明村致富门路越来越多,村里各项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美化了。一条既不破坏环境,又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路子正在文明村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