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2-03-05

我县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作者:张锋 许定华 时间:2012-03-05 阅读:545


  2012年3月1日,县委机关报《威宁报》改版为周五报,县级办周五报,同时创办同步的手机报,这在全省还是第一家,在全国都不多见。这是我县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冲锋号。
  刚刚过去的2011年,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火炬传递,草海国际观鸟节全国摄影大展,《百鸟之都阳光威宁》大型音乐电视专辑出炉,《鹤鸣草海——“四在农家”、“五心”教育文学作品选》和中小学“五心”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小学、初中、高中三册)正式投入使用,乡乡有文化站,421个村有农家书屋……这些都是我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得意之作。
  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杨兴友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全县新一轮改革发展动力的迫切需要,这对‘威宁试点’的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大手笔推进。”
  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波说:“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闯’突破桎梏、以‘拼’树立形象、以‘精’树立品牌、以‘特’走向世界,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威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大发展:看“五大工程”如何“聚沙成塔”
  今年,我县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威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全力构筑“文化示范亮点、文化队伍建设、文化总结提炼、文化计划推广、文化外宣媒体外联“五大文化大发展”工程。
  全县各乡镇、各单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大发展示范亮点的实力打造,以此代表我县的文化形象对外进行展示。县内所有文化及其服务部门全面加强队伍配置,县直各工作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文化宣传工作站,组织专职队伍,从中央、省、市权威文化部门聘请专家学者为顾问,不断改进和提高文化工作的品牌优势。根据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紧扣中央、省、市对该县的政策优势,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形成文化工作的材料库。加快与中央、省各级文化机构的合作,采取节目交流、合作拍摄、供片、供稿等多种形式,改进和提高对文化工作的质量。全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主动联络文化产业部门,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网络,深度挖掘,充分展示“威宁试点”取得的重大成就。大力实施威宁文化“走出去”战略。
  文化繁荣:浓墨重彩写“品牌”文章
  近年来,我县致力于打造“百鸟之都、阳光威宁”的文化品牌,草海国际观鸟节已成功举办5届,其中国际摄影大赛成功举办3届;打造“神秘乌撒、魅力威宁”的历史文化品牌,投资50多亿元建设乌撒广场、乌撒大道、乌撒公园;打造“多彩高原、风情威宁”的民族文化品牌。
  今年2月,我县全面实施以“五心教育”为核心的公民素质提升工程;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以旅游产品开发和民族文化演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工程;以景区软硬件建设为核心的旅游文化工程;以广播电视及文化娱乐综合服务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五大文化工程”,建立“文化投资政策扶持机制、文化市场引导培育机制、文化事业资金保障机制、文艺人才培育引进机制、文化工作组织保障机制、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机制”的“六大工作机制”,以期达到“整治创建树形像、对外宣传树品牌、文化艺术大发展、经济倍增共繁荣”的目标,力争文化产业收入不低于20%的年增长速度。
  在文化旅游方面,我县紧紧围绕“高原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发展定位,打造草海北岸休闲养生避暑度假区、“百草坪+板底”、“西凉山+双龙”、“法地石林+栽树”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区,石门坎、盐仓向天坟、凤山森林公园、牛棚土目庄园等历史文化探秘旅游区,举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让演艺与旅游无缝对接,不断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重点规划建设威宁乌撒古城、乌撒公园、乌撒文化广场、威宁民族风情园和威宁民俗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完善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和服务功能,加快体育馆建设;加快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建设工程,做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村有文化小广场、综合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家园、农民阅报栏,城市社区有文化中心。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力争到年底前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全覆盖;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尤其是在边远乡镇要增设服务点,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同时实现各旅游景区、各民族城镇拥有一台特色演出剧目、一批民族文化特色演艺精品。每一个乡镇成立一个乡镇文艺表演队。利用我县本地原生态歌舞文化、古籍文化、风情习俗文化等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唯一性和神秘性,精心谋划和打造以乌撒文化为主的文化品牌。打造有竞争力、有实力的演艺实体,创作编排一台代表我县文化水准的大型精品演出。依托板底彝族《撮泰吉》、《铃铛舞》,马街彝族《婚礼舞》,龙街苗族《垒营盘》等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歌舞,多创作生产一批原创性、本土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今年内,我县将策划“彝族古戏剧撮泰吉学术研讨会”,精心组织编辑好《撮泰吉探秘》论文集及纪录片。借川滇黔桂彝学联谊会在威宁召开的机会,策划召开支嘎阿鲁文化研讨会,编辑《支嘎阿鲁文化研究论文集》。申请文化专项资金策划和编辑《乌撒文化系列丛书》和《威宁少数民族风情丛书》。深入民间搜集彝族、苗族原生态民歌,对传统民歌进行整理,拍摄制作彝族民歌、苗族民歌专辑。通过举办彝族火把节、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等民族节日活动及摄影大赛、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文化活动,做好“最具魅力民族村寨”、“民族文化之乡”等申报工作,扩大我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统一战线助推威宁科学发展的“同心”文化品牌,切实通过打造品牌来弘扬精神、凝聚力量、树立形象、助推发展。
  翻开我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规划,其目标更是振奋人心:到2015年,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四在农家”创建工作在全县610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