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13

大街扶贫有妙招 产业扶贫“811”

作者:李云侠 岳刚 时间:2017-04-13 阅读:216


 大街扶贫有妙招 产业扶贫“811”
——大街乡农业产业扶贫小记
记者 李云侠 岳刚

  “产业扶贫811?”
  在大街,“811”分配模式被广泛地提起,并被干部和村民交口称赞,自2016年11月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811”担负起了大街乡脱贫攻坚的重托,成为该乡干部、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和决战贫困的一把利刃。
  大街乡一直是威宁乃至全省几个极贫乡镇之一,因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限制,该乡脱贫摘帽之路步履维艰。
  但身在深山,最不缺的就是铮铮铁骨。
  大街乡转思路,找活路,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要求,紧紧围绕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坚决把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工作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
  为增强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大街乡紧盯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种养业,积极探索新型扶贫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4321”的板块经济发展目标,即种植脱毒马铃薯4万亩,特色经果林3万亩,种草养畜2万亩,经济作物及中药材种植1万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明确目标后,大街乡干部群众“撸起袖子甩开干” 。
  大街乡因地制宜,积极改良优化原有的核桃基地,在兴隆、金星、营中等村种植桃子、李子、苹果等经果林;在高华、牛吃水等村种植核桃、花椒等;在巩固和提高传统大蒜、辣椒种植的基础上,引进合作社在嘎基村种植200亩三膜洋芋,在大街村种植300亩萝卜。
  有了政府的“指挥棒”,加上合作社洞悉市场的“火眼金睛”,原本阻碍发展的三大难题: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成功破解。
  发展推动贫困的重车找到好路子。
  如何激发村集体、合作社、村民三者的合作力量,让“4321”的板块经济发展有载体,能够落地生根,真正产生效益?大街乡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决定把村集体、合作社、村民捆绑为一个有机体,于2016年11月提出了 “811”的产业扶贫分配模式,即分红时农户出土地占80%或70%、公司出苗木、技术占10%或20%、村集体出管理占10%的种植模式,争取农户利益最大化。同时,采取“农户+公司+村集体”的方式,及“1+N”的能人+贫困户抱团发展模式(即由一户能人大户或一名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若干户贫困户结成发展利益体,抱团发展),形成多个产业共同发展,多个渠道促进增收的新格局。
  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模式的不断创新,同时加强村民技术培训,搞好服务和引导工作,群众的致富手段推陈出新,致富效率也更高了。
  大街乡金星村绿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光华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的合作社种桃子挣了1万块,贫困村民出地就收8000块,合作社出管理抽1000块,村集体抽1000块用于村里发展。现在我们这边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个,老百姓都拍手叫好呢。”
  大街乡采用“合作社+村委会+农户”共同合作模式,由合作社负责技术支持,村委会负责协调管理,农户扶贫项目土地入股模式在金星村一组规划桃子基地300亩,每亩种植桃子苗55株。项目收益分配按农户占80%股份,村委会占10%股份(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占10%股份。
  项目涉及农户27户112人,其中贫困农户17户76人,低收入家庭10户36人,项目的实施将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并带动周围100余户农户就业增收。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在大街乡这样山高水远的贫困地区,显然抱团发展,突破创新才是长远的发展之道,“811”模式的提出和运作,给这个极贫乡带来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