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13

众志成城齐扬帆 乌蒙发展涌新潮

作者:陈武帅 叶启伟 时间:2017-04-13 阅读:450


 众志成城齐扬帆  乌蒙发展涌新潮
——脱贫攻坚的威宁实践
记者 陈武帅 叶启伟

  骨头再硬,穷根必拔!
  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返贫机率高……毫无疑问威宁是贵州省脱贫攻坚战场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两年来,威宁建立脱贫攻坚责任链,构建“县级统筹调度、部门合力推进、乡镇具体落实”的作战体系,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2015年,威宁选派1.7万余名干部职工与2万多户贫困户8.5万名贫困人口进行结对帮扶,倾情帮助群众脱贫致富,8.5万人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
  2016年,威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32个,对7个极贫乡镇3745户贫困户每户补助5000元发展农业产业,对其他乡镇12247户贫困户每户补助1000元发展农业产业,6.12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成功脱贫。
  2017年,威宁8600余名干部职工与拟脱贫的1.2万户5.5万贫困人口结成帮扶对子,选派1570名干部组成314个驻村工作组到314个贫困村开展工作,确保今年黑土河、大街、海拉、板底4个乡镇“减贫摘帽”,计划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5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7.28%。
  ……
  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这是威宁脱贫攻坚立下的军令状。
  脱贫攻坚,威宁正打响一场围歼战!
   
产业扶贫,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打工不用往外地走,产业就在家门口。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婆娘不会跟着别人走。”这是石门乡流传的顺口溜。
  以前,在石门乡流传的顺口溜是:“有女不嫁石门坎,苞谷洋芋度春秋。十里山坡挑水吃,衣服半年无水洗。”
  顺口溜的改变,折射的正是石门乡乃至威宁的蝶变。
  走进该乡女姑村蔬菜园区三膜早熟马铃薯基地,村支书马旭说这是村里脱贫致富的一大标志性工程,今年种植三膜早熟马铃薯1500亩,种植胡萝卜1000亩,可以覆盖贫困群众151户650人。
  村民周邦平说,他以500元每亩的股金流转给公司,三膜马铃薯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两季蔬菜,除了每天80元工资照给,年底还可以参加公司、贫困户、村集体5∶4∶1比例分红,等于自己在大棚里种地公司还倒给钱,这样的好事走哪里去找。
  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算了一笔账:“石门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蔬菜1500亩,一年按三季计算,一季一亩以6000元计算,每亩年产值达18000元以上,除去成本,每亩一年利润可达10000元以上,预计三年内就可带动全乡6194名贫困户成功脱贫。”
  而哲觉镇大桥村,村民靠中药材和蔬菜演绎着大桥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变奏曲。四年前,大桥村还是全镇14个贫困村之一,人均收入只有2256元。村民大多种植包谷、洋芋等传统作物,每天过着“搂着肚皮烤热头”的懒散日子,生活窘迫,不起波澜。
  三年前,村支书毛祥亮成立了大桥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大桥村第一个专业合作社。
  大桥全村共416户1298人,其中89户为贫困户。经过产业调整后,家家户户发展中药材种植,收入越来越好,两三年时间贫困户也从原来的89户减少到46户。
  大桥组的夏仁军家修起了三层小洋楼,一家5口居住在宽敞、明亮、舒适的新房里,其乐融融。
  夏仁军妻子高香告诉记者,自己在2亩土地里种植百合、当归等中药材,不足半亩的土地收入就达1万多元。而丈夫则在村里帮人家修房子、搞建筑,每天也有一两百元的收入。夏仁军的母亲在合作社里打工,每天收入50元左右。家里还养了许多猪和鸡,到年底算下来,收入非常可观。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威宁围绕实施精准产业扶贫,加快发展种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效益。目前,共发展中药材、三膜马铃薯、特色经果林等产业16万余亩,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400余人,实现脱贫户产业项目全覆盖。
 
生态扶贫,既要金山也要绿水青山
 
  “如今国家的政策好了,现在我既能当护林员又能在家里面劳动, 每个月能领800元的护林工资,挣钱、管家两不误。”哲觉镇居乐村护林员孔令元乐呵呵地说。
  威宁从贫困户中选聘人员从事森林管护、湿地管护、石漠化工程后期管护和野生动植物巡护等工作,实现在建设青山绿水的过程中增收脱贫,使选聘的每户贫困户年均从林业帮扶中增收9600元,每人每月800元,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如今,威宁实施了核桃、油茶、油用牡丹、苹果、樱桃、桃子、板栗、软籽石榴、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基地建设、苗木抚育、经济林木等产业扶持,昔日贫瘠土地正在变成“聚宝盆”。
  哲觉镇依托当地的良好生态,马桑林村先后引进创办3家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蜂蜜产业等,同时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曾经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如今的5000余元。
  村民老丁在林下养殖了100余只鹅,每只鹅有50元的利润;村里垫付资金购买了10箱蜜蜂,还请来养蜂大户传授技术,养蜂一年收入上万元。
  哲觉镇靠良好的生态实现绿色崛起。而曾经污染严重的东风镇也吃上“生态饭”。
  东风镇梯田村村支书蔡国忠利用花渔洞水量大、水质好的天然优势,建起“花渔洞冷水鱼养殖合作社”,每年可实现产值100余万元。
  梯田村在荒山野岭种上5000余亩核桃林,不仅让生态环境变好,还可产生经济效益,成为梯田村的支柱产业。另外,梯田村还引进了一家投资1500万元,种植100多种花卉的现代花卉苗圃企业,让2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梯田村抛荒的土地再次被利用,核桃葱郁、鱼儿欢腾,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走进梯田村,一幅如画美景映入眼帘,生态宜人的村庄、山清水秀的田园,让梯田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客的美丽村寨。 
  生态扶贫,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守住青山绿水。如今,威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绿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确保完成荒山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42.9万亩、石漠化治理3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
 
易地搬迁,搬出大山拔穷根
 
  今年春节,石门乡观音山社区陈昌贤一家搬进了易地搬迁安置点,住进了“小别墅”。
  陈昌贤家原来住在观音山社区六组,处于地震带,山体容易滑坡,建新房一直是悬在心头的梦想,可是苦于没有钱修建而“望房兴叹”。
  喜迁新居的陈昌贤特意编了一首顺口溜歌颂党恩:“云贵地震抖三抖,我家房屋裂开口。晚上睡觉似鬼叫,一家老小听风吼。深更半夜入梦来,何时才能搬迁走。如今搬到新居后,真是糠箩跳到米箩头。”
  搬进来,怎么发展致富呢?
  石门乡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实施了一整套“套餐”。该乡引进大型养殖企业华曦百万蛋鸡养殖场,养殖规模将达到100万羽,贫困户和搬迁户以土地作为股金,年底按照公司、贫困户、村集体6:3:1比例分红,让搬迁户生活有了保障。
  安置点本身就配备了临街门面,搬迁户可以依托集市做生意、打零工,让搬迁户实现就近务工、就近发展、就近创业。
  现在,陈昌贤在观音山华曦百万蛋鸡养殖场打工,每月有2500元保底工资,加上提成和年底分红,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搬得来更要稳得住。威宁未雨绸缪,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
  五里岗安置点就在威宁经济开发区里,威宁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园区企业产业链延伸、务工、商业门面经营扶持、餐饮、修理等项目,帮助搬迁户尽快脱贫,为搬迁户积极寻找致富路子。
  张凤美是易地搬迁项目的受益者,她家从有“山荒荒,地光光,新坪的姑娘走四方”之称的秀水镇新坪村大箐组搬到威宁经开区,成了园区里的“上班族”。
  “当初搬出来还担心失去了土地,怕生活没有着落,如今在开发区的雪榕公司里打工,每个月有2000余元收入,比以前强多了。”在威宁经济开发区雪榕公司,正在采摘杏鲍菇的张凤美乐呵呵地说。
  2016年,威宁对149个自然村寨2164户10510人实施搬迁脱贫,完成9个安置点建设,其中安置到经开区1340户6816人。
  不仅如此,威宁按照“五通四有”和“四有五覆盖”的脱贫标准建立项目台账,由县财政、交通、水利、文广、农业、电力等相关部门牵头,按照年初制定的脱贫任务落实项目。2016年全县极贫乡镇完成通村水泥路、沥青路建设420公里,解决农户安全饮水管道86公里、水窖460口,解决安全饮水560户2560人。
 
教育扶贫,斩断代际贫困传递
 
  春光明媚,在威宁九三中学的操场上同学们在参加大课间活动,玩得不亦乐乎。何柏玫是九三中学八年级的新转学生,她刚从羊街镇第二中学转学过来,原先她的家距离学校有20多公里,只能在学校寄宿,平时回家不方便不说,遇到需要和家长沟通的问题更是难解决。最近搬到新家换到了新学校以后,她显得很高兴。
  今年新学期开始,移民搬迁到五里岗街道辖区就读的小学生989名、初中生488名、高中就读83名、幼儿入园216名、职校就读16名。
  如今,无论是走进威宁中等职业学校或是贵州工贸职业学院,亦或者各中小学,到处是高楼林立,书声琅琅,学校已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这是威宁大力发展教育扶贫的结果。
  正是教育扶贫的精准实施,让威宁建立完善了从学前到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全程资助体系,做到“应助尽助”。据悉,2016年威宁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181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12966万元、各种国家助学金2853.13万元、各种社会资助1948.1万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9657.43万元,发放教育精准扶贫资金3457.488万元,享受资助人数13633人。
  “不让贫困家庭因学负债、贫困学生因贫辍学,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够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威宁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