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和扶贫“比翼双飞”
作者:陈武帅 龙红 张宇璠 时间:2017-04-14 阅读:330
让文化和扶贫“比翼双飞”
——威宁实施大文化助推大扶贫工作侧记
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龙红 张宇璠
近年来,威宁把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作为突破口,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助推同步小康的总体思路,启动实施民族特色文化强县建设工程,挖掘、开发、利用各类特色文化资源,促进大文化与大数据、大扶贫战略深度融合,文化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文旅结合拓宽致富路
“随着威宁旅游热的不断升温,来威宁观光赏景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酒店常常爆满,入住率均在80%以上。”威宁画廊酒店经理张怡然介绍说。
威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彝族古傩戏“撮泰吉”,彝族“支嘎阿鲁”文化和音乐史诗“阿西里西”;有具备地域特色的回族谱牒文化和节庆文化;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威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近年来,威宁相继建成了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启动实施建设村(居)文化服务中心440个,建成农家书屋610个,实现农家书屋了全覆盖,通过整合资源,建成了一批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设施,文体广场等乡村文体活动条件日趋改善,管理体制日益完善,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威宁还加大对乡镇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和推广,一批文旅一体的农家乐、特色农产品、民族服饰等迅速发展,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
★★魅力彝乡吃上“旅游饭”
文友德是板底乡板底社区民族歌手,人称“文歌师”。文友德十分喜欢彝族山歌创作,先后创作了《朋友》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2012年,为发展民族文化,板底乡让其教授学生学习山歌创作。
拥有“月琴之乡”美称的板底乡,是贵州彝族文化重要传承和展示区,板底为彝语“博底”音译,意为“山间坝子”。这里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村民纯朴热情、能歌善舞,香甜的咂酒伴着敬酒歌迷醉各方宾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带你探寻远古文明,夜色下点燃一支支满载激情的火把围着熊熊篝火翩翩起舞让你感受别样风情。
截至目前,板底乡已先后出版了第一集、第二集《阿西里西之声—来自彝乡板底的召唤》,《板底歌舞集》、《神秘大板底》、《撮泰吉》以及民族文化旅游手册、《彝乡巨变》画册等影视作品。
“如今的板底乡,已然成为一个独具彝乡风情的民族村寨,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利用、文化旅游发展迅猛,打出了一套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拉动发展的组合拳,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在推进文化扶贫上探索出了成功之路。”板底乡党委书记陈劲松介绍说。
★★大文化助推大扶贫
2016年以来,威宁举办了以“百鸟之都,魅力威宁”、“神秘乌撒、浪漫草海”等为主题的国际摄影大赛、旅游文化节暨国际傩戏“撮泰吉”学术研讨会和大型体育活动,威宁被确定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团体会员、傩文化研究基地,进一步扩展了文化效应和影响力;成功打造大型驻场歌舞剧《浪漫草海》及舞蹈《草海欢歌》、《广场铃铛舞》等精彩的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文化精品。
据悉,威宁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打造藏羌彝走廊威宁示范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进一步挖掘整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一批民族风情小镇和民族村落,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博览园、民族风情实景展览中心等民族文化工程;围绕环草海生态公园、投资9亿多元的“一场三馆”体育综合体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中国高原运动训练基地,推动文旅结合,发展康养和休闲运动产业,拓展文化与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助推文化扶贫。
“通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探索文化扶贫的新途径,为增强威宁文化自信,助推脱贫攻坚发挥积极作用。”县文广局局长桂龙香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