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壁上听战马嘶鸣
作者:龙胜 祖文韬 金鑫 时间:2017-04-14 阅读:34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7)
断壁上听战马嘶鸣
——走进五里岗土城及其周边战场遗址
本报记者 龙 胜 祖文韬 通讯员 金 鑫
明洪武14年,即公元1381年。
明王朝大将傅友德亲率大军由湖南攻打贵州,败元司徒平章达里麻部10万,俘达里麻以下2万余人,攻占云南东部门户曲靖,扼住云南咽喉,梁王闻败自杀。
大军一路铁蹄铮铮,傅友德率师直捣乌撒(今威宁),大败元右丞实卜,遂进占乌撒,降服东川(今云南会泽)、毕节、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
历史的硝烟已经远去,走进威宁五里岗街道,600多年前“称土择地建城”的故事还在口耳相传,营盘山上的土墙还依稀可辨,马方口的断壁残垣上战马的嘶鸣声依旧萦绕耳畔。
土城
穿过五里岗街道高楼耸立的园区,在园区西北部寒洞社区,有一个古老的地名土城。这里有一个地形稍微低洼的村落,村民全是汉族,以陈姓居多。听世居这里的老人们说,威宁最早的建城地点就在村落西面的小土包上。因这里的泥土比现在威宁旧城的每斗轻三斤,加上土城没有水源,士兵取水不方便,才在乌龙箐选址新建乌撒卫城。
具体情况是:傅友德军队初来乍到,在土城安营扎寨。一夜之间,垒出了近两米高的城墙,并在此驻扎了五六天。今天,站在土城遗址之上,只见东面是高高的营盘山,南面是连绵起伏的丘陵,西北是低矮的张家坪子。住在土城附近的陈姓汉族人家,据传就是当年留守士兵的后裔。
其实,“称土择地建城”之说,各地都有流传,如与威宁相邻的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旧城,最初计划建于龙树镇,同样因斗土轻三斤才改建于今天的政府驻地文屏镇。为什么建城选址要用称土重量的方式?其说法不一,迷信的说法是为风水,关乎能否镇压得了一方的问题;科学的解释是为测量土壤的含水量,关乎能否掘出井水供士卒饮用的问题。
如若当年选址不变,如今繁华的威宁县城即落于这土城一带,那么称土择地建城的趣谈也将不复存在。时光荏苒,积淀了岁月,消逝了容颜。
营盘山
在村民及五里岗街道有关负责同志的带领下,记者踏上了营盘山,走近当年傅友德大军垒筑的“军事重地”。在村民的介绍下,记者看到,圆圆的营盘山上,当年士兵用大块泥土垒积而成的土城墙还依稀可见。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庚辰(1382年1月14日)城普定、城乌撒。初大军破曲靖,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自率师循格孤山而南,以通永宁之兵,遂捣乌撒。时元右丞实卜闻都督胡海洋等兵,进自永宁,乃聚兵赤水河以拒之,及闻大军继至,皆遁去。友德令诸军筑城,版锸方具,蛮复大集。友德屯兵山岗,持重以待之,诸蛮欲战,友德故弗许,士卒无不奋勇思致死力,友德度其可用,下令曰:‘我军深入,有进无退。彼既遁而后合,心必不一,并力剿之,破之必矣。若使彼据险自固,未易克也。’我军既陈,有芒部土酋率众援之,我军势益奋,蛮众力不能支,大溃。实卜率余众遁,遂城乌撒,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又克可渡河。”(卷140)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知道明初征南大军在建土城时,遭到乌撒土司军队的袭扰抵抗,傅友德率军早早地作好了准备,驻扎在山岗上,居高临下,持重以待,战胜乌撒军队。
傅友德持军驻扎的山岗,也就是如今的营盘山。
马方口
《大定府志·疆土志》中记载“马方口,《威宁州志》:‘在州北十里,古战场’”。
走近位于五里岗街道燎原社区的马方口,记者仿佛看到当年两军交战时的场景,在这片辽阔无边的旷野上,整齐的军队枕戈待旦,两军对峙。刀锋上寒光闪闪。忽然一阵狂风,掀起了黄沙,尘土滚滚,昏黄的天空中,群雁惊飞。
一声令下,短兵相接。顿时,空气中布满了鲜血的味道,整个世界仿佛在颤抖,山崩地裂。刹那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乌有。肢体崩裂着,躯干支离破碎。在这被血光吞噬的时刻,已经分不清什么是武器。血红的手,锋利的牙齿,迫不及待地将一张张脸孔撕碎。
战争是惨烈的,在天幕倒映之中的士兵们,已经是一片破碎的残体,余下的人已然忘却了生的眷恋,忘了襁褓中的嗷嗷待哺的孩儿,耕作在田间勤恳的妻子,和渐渐枯萎了年华的母亲。他们眼中什么也没有留下,已然困兽般咆哮,誓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知过了多久,烟尘四起间,残留的烽火终于在那一场倾盆大雨之后默默熄灭。
风停了,雨停了,胜败分明,然而,王朝兴亡,受苦的终是百姓。
一代大将傅友德为大明江山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最终却被赐死,“进不得声于庙廓,退不得写于典籍”。
尽管如此,诸史对其评价依旧极高。自从投靠了朱元璋参加鄱阳湖之战,崭露头角,由雄武卫指挥,升江淮行省参政,继封颍州侯同知大都督府事,钦赐铁卷,再进颍国公并世袭,追封三代,子招驸马,女册王妃,名尊位崇,爵高禄显。
南征北伐,纵横捭阖,夺武昌,战徐州,定关陇,平巴蜀,辑抚两广,廓清滇南。出生入死,所向披靡,望风迎款。然则纵观颍国公之一生,但闻其功之烈烈,难闻其过之昭昭。“丰功盛烈,足以冠策府而鼎夷者……然以无罪而冤刭。”成为朱明王朝的牺牲品,无不令后来者惋惜。(部分材料由马勋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