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渡散记
作者:张锋 时间:2017-04-18 阅读:366
一,去可渡河是多年以来就存于心底的一个念想,无奈俗世里俗事缠身,打了很多次的主意一直处于“泡沫”状态。
那天和朋友们说定去可渡河时,内心犹如大姑娘第一次相亲,满是紧张与期待。第二天早起,天上飘洒着细如牛毛的春雨,想着昨天的约定可能要化成泡影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天上下刀子也去。”作为组织者的朋友发出这个消息时,内心又如久旱逢甘霖。
我和朋友们就在这个毛雨飘飞的春天,去可渡河弥补多次的失约。
二,在贵州省威宁县金斗乡与云南省宣威市杨柳乡交界处立着的那块石碑上,一面刻着“贵州 31 国务院 1997年”,一面刻着“云南 31 国务院 1997年”,这里成为滇黔两省地域的分界线。在这里,如果你一抬脚就是跨越两省。
在交界处竖立着一个两面写着对联的门景,从贵州到云南方向,横批“古道雄关”,左面“高山流水桃溪泛锦仰洞天”,右面“云山石路飞虹竚鹤登鹫岭”;从云南到贵州方向,横批“滇黔可渡”,左面“人间正道一桥飞架南北”,右面“江山多娇风景这边独好”。透过字里行间,对可渡河畔的人文风俗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三,沿着公路一路顺山而下,刀砍斧削的一座座远山渐次清晰,可渡河也不断向我们展示着它清澈的躯体与温顺的脾性。
河岸两旁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飘来荡去满是绿色的波纹。两座桥横跨可渡河上,一座是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桥,一座是建筑时间久远的旧石桥。旧石桥有三个椭圆形的桥孔,一块块方形青石把桥身扣合得严严实实,任凭风雨和河流侵袭了这么多年,依然完好无损,不得不使人感叹那时工匠们技艺的高超。
在旧石桥的另一端,两只石狮子把守着一个宽大的庭院,这个庭院曾经作为过往行人歇息的驿站。驿站在岁月的更替里和人为的整修中,古朴的容颜已经消失,变成了现在空空的旅馆,显得很是落寞。
四,可渡人家“渡”可渡之人。在可渡河的两岸,零星开着一些餐馆。走进名为“可渡人家”的餐馆,屋里收拾得洁净和井然有序。
在和朋友们短暂的聊天时间里,店家很快就弄出了一桌地道的农家菜肴。
大家一边品尝着可口的菜肴,一边聊着各种趣闻轶事,一边喝着温和的土酒,一边听着可渡河的流水声,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微醺状态。
五,来到桃溪泛锦,大家沿着沟谷里蜿蜒盘旋的石阶缓缓而上,石阶两边的杂草林里种着一些桃树。
一株枝干虬曲的桃树上那些盛开着的粉红色桃花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捷足先登沟谷,看着两岸色调单一的悬崖峭壁和灌木丛,内心里不由对这些粉红色桃花多了那么一点点怜爱。
一道水柱从一面悬崖峭壁上急速流下,形成一道透明的水帘。密布在悬崖峭壁上的那些藤蔓有了水雾的润泽,老枝也泛新绿。
六,沿着石梯本可以轻松到达山顶,但大家不约而同放弃走石梯,选择沿着沟底攀爬到山顶。沟底乱石密布,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一脚踩滑,疼痛自然是免不了的。
大家手脚并用往上爬,每爬一步都显得很是吃力。当快爬到顶峰时,大家一下傻眼了,眼前的一道悬崖彻底断了我们前行的路。
退还是进?望着就在头上不远处石壁上的石梯,大家不想放弃用精疲力尽换来的这段路途,决定在无路处找路到达石梯。
在沟谷和石梯间密布着的毛竹林里,我们找到一条通往石梯但异常陡峭的毛路。大家抓扯着毛竹,相互提醒与鼓劲,一步步向上攀爬,在胆战心惊的折磨下终于爬到石梯上。对着沟谷大喊几声,内心的胆怯顿时随着呼喊声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大汗淋漓灰头土脸后内心的愉悦。
从无路处找出路,有时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七,沿着石梯,穿过丛林,在石梯尽头,地势变得平坦起来,一些农田房舍进入了视野,一个村庄的轮廓渐次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村庄里两位农妇热情的指引下,我们从村庄中心走过,去往下一个目的地。
八,走到村庄尽头,一个头包纱布两鬓白发的老人向我们蹒跚走来。老人佝偻的背上背着一箩筐冬籽菜,手里杵着一根支撑身体平衡的拐杖,一双小脚慢慢往前移动。
突然遇到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老人在土坎上歇息下来。同老人交谈中,得知老人今年80多岁,膝下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姑娘,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老人和老伴没有同儿子们居住,而是另起炉灶,老伴患病卧床多年,吃喝拉撒都得老人一人照顾。问及不同儿女们一起居住的原因,老人说,“他们的日子过得也不好,不想拖累他们。”
老人的话语里满是一种自责。离开老人,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九,大家继续前行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一下不知道到目的地该走哪条路。
我抬头四顾,在一个密林里发现了两个放牧的老人,向他们打听好行走的路线。在他们的指引下,大家走了两里远,隐约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呼喊声。停下脚步,才发现是两个老人发现我们把路线走错了,大声呼喊提醒我们。
问路前,我们对于两位老人老说,就是一群不知所为的陌生人而已。走错路,他们大声呼喊的提醒,我们已是他们的熟人。
十,葆圆洞,一个建在山顶的庙宇。
从悬崖绝壁下浇筑几根钢筋混凝土柱子,在柱子上建起屋子,整个庙宇一边悬空一边紧贴悬崖。
走进庙宇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很安静。一位管理庙宇的妇人一脸平静地看着我们的到来,专心做着她手里的事情,一脸平静地看着我们的离开。
庙宇下,一株李花正在盛开。微风吹过,花香同香火味混合在一起,在庙宇里弥漫着。
十一,沿着庙宇旁的古道拾阶而下,对面悬崖上生长着一棵古树。
古树枝干粗壮,树冠很大,周围生长着一些矮小的灌木林,从而使古树看上去显得那么伟岸与孤独。
古树根下,是许多石块叠就的悬崖绝壁,几乎没有附着泥土。然而古树为什么生长得这么枝繁叶茂?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面对各种自然条件的物竞天择吧。
十二,沿着石梯继续往下,一个少年在悬崖边上放牧一只山羊,少年身后跟着一条小狗。
少年嘴里说着一些只有他才能听得懂的话语,对我的问话,他答非所问。少年的那只山羊,竟然向我走来,任我用手抚摸,闭着眼睛显得很享受。
少年见我摸他的山羊,嘴里嘟嘟囔囔,估计摸这只山羊只是他一个人的权利。
少年是一个弱智,小狗和山羊是陪伴他的好伙伴,在这大山里,也许只有他的小狗和山羊才知晓他内心的愁与苦、悲与伤。
我们对于少年,只是匆忙走过他身边的一些陌生过客而已,他认不得我们谁是谁,我们也记不起他是谁。
十三,走上诸葛大营,视野辽阔,四面的风徐徐吹来。站在大营上的土地里,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当年诸葛亮纶巾羽扇南征入滇七擒孟获班师回朝驻扎于此,走出大帐的意气风发与满腹韬略。
遥望对面悬崖绝壁上明代才子杨慎所刻写的“山高水长水流云在”八个摩崖石刻大字,岁月更替,山在,水流,云飘,人呢?从历史回归到现实,内心开始变得坦然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