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
作者:岳刚 龙胜 陈军卫 时间:2017-04-18 阅读:27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49)
春风又绿“江南岸”
——羊街镇双河村蔬菜产业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 岳 刚 龙 胜 通讯员 陈军卫

双河村位于威宁县城的北部,羊街镇的北面。距县城45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与夜郎故都——可乐遥遥相望。作为横江支流的兴隆河与洛泽河在这里交汇,故名“双河”。
双河村居于曾经出土秦砖汉瓦的辅处乡中心地带,海拔较低,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70年代,这里山野间梯田云集,村民们从河中“抽水”浇灌稻田。沿河两岸的坝子里种满了各类蔬菜,号称威宁的“江南”。
后因各种原因,梯田荒废,村民虽然依旧以蔬菜种植为主,但交通不便,销售困难。村民靠人背肩扛,常常是“早上去个天不亮,晚上来个月亮上”,收入微薄,70%的村民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2016年3月,双河村绿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带领了该村种养殖产业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使该村的蔬菜产业从滞销变为畅销,宛如春风又一次绿了这“江南”两岸。
“今年我家种植5亩花椰菜,约采收3万斤,由合作社负责1.2元/斤收购,预计有3.5万元的收入,今年脱贫真的不成问题了。”双河村精准扶贫户刘万本乐呵呵地说道。在他的心里,绿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成了他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近年来,双河村立足实际,深挖蔬菜产业潜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怎样让黄土生黄金,以产业谋发展,让村民不出家门就挣钱是合作社的初衷。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双河村绿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技术到资金,从服务到管理,从市场销售到经济结算,都做了充分准备。没钱,合作社为农户负责贷款;没技术,合作社就跑出去学习,回来后传授;担心蔬菜卖不出,合作社就统一销售。总之,农户只需精心管护好自家的蔬菜就可以,其他的由合作社来管。村民收获时将一沓沓钞票装进自己的腰包。
2016年以来,双河村绿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代表人刘伟以合作社为纽带,积极构建“合作社+农户”的种植发展模式,顺利开创了两者共赢的良好局面。
村民郑荣全正在地里收割莴笋,他一边抹汗一边说:“有了合作社后,销路根本不用愁,只管种出来。以前只是种包谷,累死累活就是千把块钱,现在跟着合作社,每亩地收入不会低于6000块钱,越种越想种,明年准备多包点地来发展。”看得出,郑荣全是尝到了甜头,心里很有底气。
“由于过去一家一户小而散的生产模式,风险大、效益低,合作社建立后,全力扭转这一局面。”双河村村支部书记刘伟如是说。
刘伟既是合作社负责人,又是双河村村支部书记,作为带头人,农户种植的蔬菜提前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农户就等于吃下了定心丸,不用担心销路,只管安心种植。
2016年,在县农牧局的帮助下,刘伟建立了一个300平米的冷库,为蔬菜保质保鲜提供了有力保障。
绿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已覆盖四个村农户370余户,精准扶贫户就有70余户,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0余亩,总收入将突破800万元。
“全镇10152名中小学生加上998名幼儿园小朋友吃的‘营养餐’中,蔬菜都由双河村绿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提供,就近采购,既节约成本,又保障了蔬菜的新鲜质量。”羊街镇教育管理中心“营养餐”负责人马老师告诉记者。
双河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双赢,更是开创了多赢的良好局面。通过合作社牵头来带动农户发展,农户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自我管理来提升农户生产效益,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循环模式,提高了产品的销售能力,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努力,争取让羊街镇中小学生吃上绿色有机蔬菜。
脱贫攻坚以来,羊街镇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工作的主线,因地制宜抓好扶贫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能够帮助村民真正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努力拓宽脱贫攻坚主渠道。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产业化进程,涌现出一批批综合实力强、示范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确保贫困户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引领贫困群众步入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