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主管到养殖场老板
作者:马召凤 姬永郊 时间:2017-04-18 阅读:219
从技术主管到养殖场老板
——郑靖返乡创业记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姬永郊
春天来临,满树的新绿伴随着庄稼地里线条分明的地膜勾勒了一副新春图。在龙街镇街边村,循着小路走进去,一阵接着一阵的鸡叫声叫的别样爽朗,走进盖好的院坝内,郑靖正一手托着鸡蛋盒,一手捡着鸡蛋。
按说,往年的这个时候郑靖早登上开往东莞的火车,走进了制鞋厂的生产车间。可今年大不同了。
在外漂泊了16年之后,游子归了家。这次回家,郑靖不走了,眼见着家乡如今的发展步伐,他对这片土地多了信心。不似当初年少外出,那时候,不仅有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也有对脚下土地的无奈。
从回来创业至今不过8个月时间,郑靖的养殖场占据了龙街镇和云贵乡所有的村小市场。郑靖咧着嘴:“回来还是对的”。
“背个破包就出门了”
和所有外出的农民工一样,郑靖的外出多少带着些无可奈何的味道。那是2001年,郑靖刚刚从卫校毕业,那几年里,靠着在卫校的这点本事想要在正式的医院找个工作非常困难,毕业在家几个月之后,郑靖坐不住了。
20岁的少年骨子里敢闯的劲儿一上来,谁都劝不动。和父母做了商量之后,郑靖就背着包出门了。“当时我想,去哪里都好,只要离开。”
一个破烂的背包,两件衣服,一个少年,和一颗外出拼闯的决心一同出发了,从龙河村到龙街镇上,从龙街镇到威宁火车站,从威宁到贵阳,从贵阳到东莞。
历经20多个小时的火车颠簸之后,郑靖从拥挤的广州火车站醒来。刚一下车,拥挤的人流,时髦的穿着,以及晃眼的阳光带给郑靖从未有过的迷茫。
从火车站出来,哪儿都是路,却哪儿都不是路。
当时还没有手机,要找到在这边打工的三哥并不容易。在广州逡巡了好一段时间,郑靖才打听到原来郑靖的三哥并不在广州而是在东莞的一个制鞋厂,多方打听后才和三哥取得了联系。
“那时候才算放下心来。”
“在外面终归还是异乡人”
经三哥介绍,郑靖也进了东莞的伟泰鞋业,可是没干多久,这家鞋厂就倒闭了。兄弟二人一下子丢失了饭碗。失业的那些日子,兄弟二人每天都去外面寻找招工信息。不久之后,他们走进了另一家鞋厂。有了第一家鞋厂的经历,这次的应聘非常顺利,很快他们就有了新的工作。
在龙街,郑靖的父母开着自己的鞋铺,卖鞋子也自己动手制作鞋子,从小,父母总在忙着做鞋子,兄弟几个没事干,就坐在边儿上看着,时间长了,对于制作鞋子的整个工艺流程都熟稔于心。
进入新的工厂不久,厂里招聘技术工人,郑靖经过几轮考试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从小不服输的他在技术工人的岗位上待了三年,成功晋级为技术主管,每月领9000元工资。
“工资虽高,可是真的不踏实,老婆孩子都不在身边,家中亲人无人照顾。”随着年龄的增长,郑靖对曾经要离开的那个地方多了依恋,去年6月,他毅然辞职了。辞去高薪的技术主管职务,他回到家,从家乡的这片土地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
“回家创业更踏实”
对于回家创业,郑靖早有了自己的主意。郑靖的妻子是河南人,她表哥在河南开着自己的养鸡场,每年收入好几十万,陪妻子回娘家的时候郑靖便从表哥那处学到了相关的技术方法,回到老家之后,郑靖就开始看起了各种养鸡的书籍,谋划起了自己的养鸡场。
“你别整那些没用的,以前也有很多人来龙街办养鸡场,都死火了,你别去浪费钱。”这些话父母说了很多遍,身边的朋友也说了很多遍。“这一次,我还是想拼一拼,毕竟现在孩子还小,压力不大,创业还是要趁年轻。”
租地、盖鸡棚、买鸡苗,做鸡食……从去年8月份回家,到12月份把所有前期工作结束,郑靖忙得黑了一大圈儿。庆幸的是,他的辛苦很快有了回报,从六盘水把鸡苗带到养鸡场不过三个月,他的2440只鸡就开始产蛋了,每天平均产蛋2200只,夫妻两人每天从下午三点左右开始捡鸡蛋,将近5点钟才能把全部鸡蛋捡完。
鸡还没开始下蛋的时候,郑靖每天都在各处奔走忙着找市场,很快,郑靖就成功签下了云贵乡和龙街镇所有乡村小学营养餐的单,这下,他创业的第一步就算是稳妥了。
随着大量鸡开始产蛋,郑靖的鸡蛋市场逐渐打开,如今他的鸡蛋市场供不应求,每天单是卖鸡蛋就有800元的收入。
站在自己盖起的占地500个平方的鸡舍内,郑靖一边捡着鸡蛋,一边说:“还是回家创业更踏实啊”。

郑靖正在捡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