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19

飞针走线话三庄

作者:马召凤 曹桂梅 时间:2017-04-19 阅读:21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1)
飞针走线话三庄
——探访东风镇三庄村苗族服饰文化
本报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曹桂梅


罗德飞(左)在教授儿媳妇罗黔绘制图案


传承几代人的苗族服饰图案

  东风镇三庄村苗族同胞众多,很多苗族同胞连汉话都说不利索。驻村干部来驻村,用汉话和村民交流都需要该的村干部承担“翻译”工作。
  此行三庄村,是对当地苗族同胞的服饰文化和蜡染工艺有所耳闻,想一睹风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苗族村寨渐渐被汉化,苗族传统的这份蜡染和刺绣工艺在很多苗族村寨都已经渐渐远去。而在三庄村,文化的传承依旧没有断代。当地女孩结婚早。结婚之后,女孩们开始成为家中妇女,承担着女红的责任,对于刺绣和蜡染这门工艺的熟悉程度就相当重要。
  往村子深处走,我们遇到了正在缝制衣服的婆媳二人:罗德飞和罗黔。
  罗德飞今年45岁,在苗族服饰的制作上,她很有发言权,小时候,家中母亲就教授她缝制苗族服饰的技巧。历经几十载岁月沉淀,她做起衣服来显然要比儿媳妇罗黔快得多。
  此时,她正在绘制图案,在苗裙的制作过程中,画制图案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苗裙的制作程序复杂,要历经织布、绘制图案、染色、煮、洗和晒等6个环节。其中尤其以织布和绘图最为耗时。通常,织一条布要耗费20天左右的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苗族制作服饰的布多为街上商铺直接购买。然后用画笔在棉布上绘制图案,图案的绘制非常耗时,就算从早上起来就开始一直画到晚上睡觉,也要五天时间。
  接下来是蜡染,根据画上的图案,在有花纹的地方涂上蜡,然后把绘制有图案的布放进染缸,有蜡的地方染不上色,把蜡除去即现出绘制好的图案,在染缸中放置5天左右时间才可以拿出来。染好的图案要经过多次的洗和晒才方成为我们所见到的苗族姑娘美丽的裙子。
  苗族服饰披肩上的刺绣图案也是考究的关键,好的刺绣产品能让整件衣服看起来生色不少。
  苗族刺绣有自己的章法。罗德飞拿出了家中藏好的图案样式,这是一张传了几代人的图案样本,图案代表着祝福。
  在苗族文化中,苗族服饰上的图案是历史的记载,记录了苗族祖先蚩尤大战黄帝失败之后的迁徙历史。只是在如今的三庄村的服饰中,这种记载历史的图案非常少见了。图案上没有了对历史的记载,更多的是用大红、大蓝等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色彩来表示对生活的热爱和期盼。
  制作一套苗族服饰要耗费两个月左右时间。这其中还要求农事不忙,时间充余,能够每天抽出大把时间用在衣服的制作上。而也正是每一年都要制作新衣服的这份念想构成了三庄村苗族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三庄村,苗族服饰一年一套,多在秋收后开始缝制,到了年关之时完工。当然也有部分例外,比如农闲,比如姑娘出嫁或者遇到其他喜事。
  定在秋收后缝制衣服,一是农忙时节已过,二是对一年劳作终得丰收的庆祝。
  “秋收之后到村子里来,非常热闹,家家户户都在缝制苗族衣服,好像这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村主任余兴科说道。
  服饰不仅是三庄村苗族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期盼,对于女人来说,服饰的不同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结了婚并且生了孩子的女人才被允许在裙摆下方染上一圈红色。所以,在村子当中,判定一个女孩是不是结了婚并已经孕育子嗣可以直接从服饰上来区别。
  “若是没本事,就算结婚多年也没资格染上红色颜料”,罗黔告诉记者,她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
  把对生活的祝福、社会地位和服饰结合起来,一针一线,织染煮洗,苗族服饰中的那些精致和仔细总能让我们心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