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 勇立潮头破浪行
作者:李凯 谢朝政 时间:2017-04-19 阅读:261
〖摘要〗
人间四月,醉美乌撒。春风吹绿了山头,花朵扮靓了原野。在这个万物勃发的春天里,地处黔西北的“边城”威宁,迈着坚实的步伐,续写经济社会发展精彩。
“面对多重机遇叠加、困难考验交织的特殊环境,在各级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抢抓威宁试点等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向着同步小康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威宁自治县决策层分析认为。
2016年威宁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2.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5.71%;财政总收入24.1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8.53%;2016年农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862元、24148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3.98%、11.24%;五年减少贫困人口41.99万人。
“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进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清晰的发展思路和谋篇布局,引导威宁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实践中奋力前行。
威宁 勇立潮头破浪行
□ 贵州日报记者 李凯 谢朝政
□ 贵州日报记者 李凯 谢朝政
工业——提速转型迈大步
曾经的威宁,工业就是挖煤炭、土法炼锌、土法炼铁。工业没有带动威宁发展,反而留下了满目疮痍。这是威宁人最不愿提起的回忆。
威宁的工业如何发展?路在何方?一届又一届的威宁决策层殚精竭虑,不懈探索。
“威宁工业的发展在无限‘风光’。”威宁很多地方的风力可利用时间2000小时以上,光能可利用时间1800小时以上,这一精确的测算,打开了威宁新能源开发的大门,威宁找到了工业发展的方向。
华能、龙源、华电、国电投全国五大电力公司之四先后闻“风”而至,截至目前完成投资90多亿元,建成风电场20个,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在建四个;建成光伏电站2个,装机容量10万千瓦。
效益开始显现,2016年,全县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17.5亿度,总产值超过10亿元。
“‘十三五’末,威宁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00万千瓦,光伏发电要达到50万千瓦。”该县工能局负责人说。
如今在威宁,一台台大风车在山巅吞风吐电,一块块闪亮的光伏发电板在广袤的大地上渐次铺开。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新能源成为了威宁又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全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等绿色金字招牌接踵而至,成为威宁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生动注脚。
广袤山野“风光”无限,园城共建的五里岗工业园区则通过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结合威宁实际的园区发展之路。
“风”吹“装备”动,因“风”而来的风车叶片制造和风车塔筒制造企业迅速成长,去年两家企业总产值超过了2亿元,产品销往云南、四川等周边地区。
“选准产业发展方向是园区迅速发展的秘诀。”目前,五里岗工业园区选准了七大产业发展方向:特色山地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食用菌产业、大物流、大健康医药、装备制造、大数据。其中,山地农特产品加工企业达到了27家。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腾笼换鸟、创新驱动、提速转型。”威宁决策者准确判断和把握该县工业发展大势,为园区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
传统产业如何改造提升?用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改造提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升级,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新兴产业如何发展?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大健康战略。
目前,园区共引进企业86家,建成投产65家,201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威宁工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喜,发展远景更可期。
农业——山地特色书精彩
“威宁哥哥下山来,羊皮披毡水草鞋,麻布口袋倒挂起,荞麦洋芋滚出来。”曾经的洋芋与苦荞,是威宁贫穷的形象代言。如今的洋芋、苦荞等农特产品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土豆豆”变成了“金蛋蛋”。
“山地特色农业要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基于这样的谋划部署,威宁决策层提出了实施农业发展“11153”工程,即到2020年,发展马铃薯种薯10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100万亩,经果林100万亩,中药材50万亩,烤烟30万亩。
随着“11153”工程的不断推进,威宁山地特色农业逐渐打出了自己的组合拳:常年种植商品薯165万亩,年产量290多万吨,年产值近40亿元;高山冷凉蔬菜已经发展到80万亩,总产量200余万吨,年产值15亿元;全县水果种植面积已近40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达32万亩,投产果园近5万亩,常年苹果产量5万吨,产值2亿元;中药材产业面积达26.1万亩,产值21亿元;烤烟种植30万亩,产值15亿元。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威宁不断探索新路径:发展种薯种植,打造中国南方马铃薯种薯种植基地,2016年种薯种植超过了35万亩;引进三膜洋芋种植技术,去年试种了1万亩,取得成功。三膜技术让高原种出早熟洋芋,市场均价1.5元以上,且洋芋采收后还可种两季蔬菜,一亩地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万元田。“今年,三膜洋芋种植将达10万亩以上。”威宁农牧局负责人说。
苹果是威宁经果林发展中的重点培植产业,目前拥有老果园12万亩,曾经的中水黄苹果拥有“黄元帅”的美誉,黑石头、雪山的冰心苹果像蜜一样甜。一位知名的苹果研究专家到威宁牛棚的范家田村考察后说:这里是世界苹果优质区之一。于是,威宁决策层结合资源禀赋,作出了打造“南方高原生态苹果基地”的发展定位,并迅速行动,两年的时间,种下了18万亩苹果苗,目标是2019年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如果从威宁上空俯瞰,广袤大地上形成了五彩的图案:双龙、小海、草海、幺站、雪山、麻乍等乡镇种植马铃薯;草海、幺站、羊街等乡镇种植蔬菜;哲觉、岔河、海拉、黑石头、石门乡等乡镇种植中药材;牛棚、中水、迤那、黑石头、雪山种植苹果……
同时,威宁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引进农特产品加工企业,为威宁农特产品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市场支撑,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
让人欣喜的是,威宁种出的优质农特产品不仅走向了全国,而且走出了国门,荷兰豆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荞制品成为了外国人钟爱的食品……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着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县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县。”威宁决策层信心满满。
城镇化——城乡一体助发展
草海湖畔,一条条宽阔的大道在延伸,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威宁县城的变化太大了。”一位10年前到过威宁的企业家不禁感慨。
“威宁是人口大县,全县人口近150万人,而整个威宁县城才22余万人,城镇化率40%,这为我们的城镇化带来了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威宁决策层提出了以“大县大城”为引领,加快县城扩容提质,优化城镇化体系,加大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以城带乡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具体为“一核两轴四片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一核即以县城中心城市为核心,力争到2020年建成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承载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两轴以六盘水——昭通高速公路形成横向发展轴,以毕威高速公路形成纵向发展轴,建成黑石镇、迤那镇、金钟镇、雪山镇等次中心城市;四片区即形成以雪山为中心的北部城镇区,以中水、迤那为中心的西北部城镇区,以黑石、哲觉为中心的西南部城镇区,以金钟、东风为中心的东南部城镇区。
截至目前,全县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52亿元,完成特色小城镇建设投资9.7亿元。(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