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 党旗鲜红耀高原
作者:李凯 谢朝政 时间:2017-04-20 阅读:296
〖摘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帮扶下,感恩奋进,坚持用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全面推进“三进三增”、“三级自治”、“五个强化”等基层党建工作,探索出一条党建扶贫新路子。2016年,5个贫困乡镇摘帽、20个贫困村出列、4.03万贫困人口越线。
威宁,被列为全省党建扶贫示范县。
威宁 党旗鲜红耀高原
□ 贵州日报记者 李凯 谢朝政

党员示范种植基地里的种植培训
威宁 党旗鲜红耀高原
□ 贵州日报记者 李凯 谢朝政

党员示范种植基地里的种植培训
“三进三增”聚焦三农转作风
暖民心 帮民富 促民和
梁连城是石门乡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负责石门乡易地搬迁扶贫、精准扶贫等相关工作。
熊万江是观音山村民,由于故土难离,在易地搬迁扶贫中,一直不愿离开居住多年的破旧房屋。
在梁连城多次走访下,熊万江终于明白搬迁的好处,如今已喜迁新居。
在威宁石门,像梁连城一样认真践行“三进三增”活动的党员干部被群众亲切称为“三鞋”干部:雨天下队水胶鞋,晴天下队运动鞋,待人接物亮皮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威宁坚持三农导向,聚焦三农问题,紧扣“党建扶贫·同步小康”主题,建立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的“三进三增”党建扶贫工作机制,通过进村组解决农村问题、进农户解决农民问题、进田间解决农业问题,达到增强感情农民安居乐业、增加收入农业基础稳固、增进和谐农村和谐稳定“三增”目的。
威宁自治县组织部门负责人说,“三进三增”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进”为措施,“三增”为目标。在“三增”目标中,增强感情是前提,增加收入是核心,增进和谐是目的。
“三进三增”活动要求县级领导干部每月到包保乡镇蹲点不低于3天,县直部门干部每月到包保村蹲点不低于2天,乡镇干部每月走村入户不低于10天。而且要带着思路谋略进村组、带着真情实感进农户、带着资金技术进田间。
见到头发花白的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锦峰时,记者以为他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笑笑说,今年四十。他戏言,自己是典型的“白+黑”,白天谋划街道发展,晚上入户走访群众;来街道工作时是黑发,如今头发快白完了。
在“三进三增”活动中,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在朱锦峰带领下变了模样。2015年,寒洞社区人均收入只有3100元,朱锦峰联系该社区后,说服村里能人成立合作社,说服群众用土地入股。去年该村种植了200亩三膜洋芋、500亩高产白萝卜,人均收入提高到了5230元。
今年,尝到甜头的寒洞人种植了3200亩三膜洋芋、600亩高产白萝卜。五里岗街道整合各种资金1300余万元支持产业基地发展,县农牧局专家带着技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今年人均收入应该能超过7000元。”朱锦峰说。
数据显示,威宁自开展“三进三增”活动以来,全县39名包保乡镇县级干部、129个县直单位、222名村“第一书记”、1570名驻村干部帮助314个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探索发展路子、谋划发展蓝图,引进和实施各类发展项目2617个,协调资金2.85亿元,解决困难问题12605个,办实事好事19436件,化解矛盾纠纷4199起,各村水电路讯房业齐头并进,农村和谐稳定。
“三级自治”聚焦改革探新路
党带群 强带弱 富带贫
“小青瓦、洋楼房,打开窗子亮堂堂;门对门、户对户,相互串门话家常;有酒拿来喝,有肉拿来尝,相帮互助暖洋洋。”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搬迁移民李正友笑呵呵地念起了自编的顺口溜。
李正友的幸福日子,得益于石门乡在观音山社区移民搬迁点建起了“自管委”,群众推选返乡能人黄彦举任“自管委”主任。在黄彦举的带领下,“自管委”建立群众说事室化解矛盾纠纷,组织群众到蛋鸡养殖场务工,建起超市、电商、娱乐室等,构建起了和谐搬迁的良好氛围。
面对农村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重个体发展、轻共同致富,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等现象;面对一些行政村人口众多、管辖半径过大,组织群众难、发动群众难、政策宣传难,导致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村内公共事务无人管理、公益事业无人料理等困扰农村治理和发展的问题,威宁创新出台了《关于发挥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创建村级三级自治体系的工作方案》,撤销村民小组,探索建立“自管委”,学习借鉴“十户一体”模式,综合创建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委会+自管委(合作社)+十户一体”三级自治体系,同步建立“村支部+自管委(合作社)党小组+十户一体党员示范户”基层党组织体系。
“三级自治”把散漫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过去的“单家独户”变为“众人拾柴”、“单打独斗”变为“兵团作战”、“你来管我”变为“自我管理”,形成“抱团发展、携手小康”命运共同体,实现小事在“十户一体”内清零、急事在“自管委”内化解、难事在村委会解决,推动乡村治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激活了党建扶贫“一池春水”,充分调动了全县群众脱贫攻坚积极性。
以石门乡为试点,通过一年多探索,全乡村级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完善,群众自治能力显著增强,1800余件小事在“十户一体”内解决,500余件急事在“自管委”内解决,120余件难事在村委会解决。(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