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20

威宁 党旗鲜红耀高原

作者: 时间:2017-04-20 阅读:189


 (上接1版)
  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三级自治”机制已在全县全面推开,共撤销村民小组3874个,组建“自管委”4306个、管理型“十户一体”31086个、产业型“十户一体”9218个,村级集体领办合作社758个。初步形成了村“两委”揽全局、“自管委”挑重担、“十户一体”聚合力、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抱团发展新格局,推动脱贫攻坚步入快车道。
  2016年,石门乡女姑村村民邓正中与相邻的9户农户组建了养牛“十户一体”,共同申请50万元贷款用于发展养牛。如今,他们养殖的西门塔尔牛已经发展到74头,采取轮流管理形式,每2户管理十天,其余8户可以到周边务工。“‘十户一体’就是好,产业发展和务工两不误,拓宽了我们的增收致富渠道。”邓正中乐呵呵地说。  

“五个强化”聚焦问题强保障
抓基层 打基础 筑基石
 
  五里岗寒洞社区支部书记刘代斌是个致富能人,可由于心思只在自己的生意上,不在带领村民发展上,导致村里各项工作原地踏步。2015年,寒洞社区被县委组织部列入后进村。
  街道党工委领导找刘代斌谈话,帮助推掉村委办公用的土墙房,建起了占地400平方米的办公楼,提高了村干部待遇。刘代斌与村“两委”一班人马迸发出干劲,带领群众改善基础设施,组建合作社发展产业,建起了32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和600亩高产白萝卜种植基地。“今年前三个月,寒洞社区在全街道月考核中有两个月拿了第一。”刘代斌自豪地说。
  “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基础脆弱、经济薄弱’等问题,威宁精准问诊,聚焦问题,瞄准短板,重点抓好‘五个强化’工作”。该县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化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做到有能人谋事。坚持村内选贤和干部下派相结合,拓宽选人渠道,把各类优秀人员选进村班子。在村级党组织换届中,494名农村致富能手、22名退伍军人、6名返乡人员、1名退休干部、1名大学生村官当选为村级党组织书记,同时下派101名熟悉农村工作的机关党员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
  强化改造升级村组织阵地,做到有场所办事。按照黔西北民居风格和“十个一”建设标准,投入建设资金15891.9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78个,目前验收合格的有187个,全面完工的有139个,剩下的152个已全面启动,6月底完工。建成后,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有32个、400-500平方米有43个、300-400平方米有550个。每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集党务、村务、医务、商务和事务于一体,做到以用促建,建管用相结合。
  强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到有财力做事。按照“逐年扩大试点、定时定村突破”要求,因村施策,做到“一村一研判、一村一方案”,通过产业发展型、资源利用型、股份经营型、区域带动型、异地置业型“五种类型”,整合资金9318.6万元,通过试点消除“空壳村”220个,剩下的405个“空壳村”已制定方案、选好路子、安排资金,年内将实现全面消除“空壳村”目标。
  强化稳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做到有激情干事。全面落实每村2万元村级运转经费。县财政为村干部正职每人每月核发2000元、副职1500元基础报酬,为每名村干部缴纳384元养老保险,乡镇根据各自实力,每月为每名村干部增发300-1000元不等绩效考核金。按照标准发放离任村干部补贴,既解决了离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在任村干部的积极性,让村干部退有所安,老有所养。2016年,2名工作实绩突出的村级党组织书记被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1名村级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11名村干部考录为事业单位人员。
  强化后进村整改提升工作,做到有机制管事。按照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评估“三个精准”要求,探索建立“三管机制”(基层组织“星级管理”、农村党员“积分管理”、村居干部“考评管理”),推进后进村整改提升工作。625个村(社区)中,评比出“五星”党组织165个、“三星”党组织451个、“一星”党组织9个,并在“五星”党组织中择优表彰了10个“十佳示范村(社区)”;15669名农民党员中,评比出“先锋党员”50名、“优秀党员”2350名、“合格党员”13232名、“警示党员”37名;通过“考评管理”,24名工作不力的村干部被“末位淘汰”。“三管机制”精准地把村级党组织、农村党员队伍和村干部队伍建强。
  石门乡团结村是威宁最偏远的村庄,加上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里多数群众在贫困线下苦苦挣扎。换届时,石门乡党委把23岁的选调生胡钧溥派到团结村,并成功当选支书。胡钧溥上任后寻水源、访农家、建产业,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组织群众建起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党参、半夏等中药材500亩,计划带领村民养蜂、养牛。在胡钧溥带领下,团结村群众脱贫致富激情高涨、干劲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