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高原长 茶农幸福多
作者:张怡 陈武帅 卯龙艳 黄骄 时间:2017-04-20 阅读:204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2)
“毛尖”高原长 茶农幸福多
——炉山镇新丰村茶产业带动脱贫侧记
实习记者 张 怡 记者 陈武帅 卯龙艳 通讯员 黄 骄

烤茶工人正忙碌的工作着
“哟呵呵,上坡坡,你采摘来我接手,茶叶长得好嘞,咱们的幸福多!”
茶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千亩茶园里一派忙碌景象;茶叶集中加工厂内,机器声隆隆作响,制茶师傅赶制新茶……在美丽的炉山镇新丰村,连绵起伏的茶山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常言道,人勤地不懒。刚过清明,在炉山镇新丰村千亩茶园里,村主任陈昌军正带领乡亲们采摘有机茶,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明前茶”的采摘时机已经过去,但茶农们还是忙得不可开交,抓紧采摘出来供应市场,炉山镇高山峡谷居多,茶园多分布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云山雾海中,产出的茶叶品质优良,茶产业是当地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
生产:建设生态茶园 总产值达每年1000万元
“这里出产的茶叶带着淡淡高山云雾味,口感清爽鲜嫩,回味甘醇。”4月18日,望着郁郁葱葱的茶山,村主任陈昌军自豪地说道。
当日,记者来到陈昌军的千亩生态茶园基地,清新湿润的茶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素有“威宁茶叶之乡”美誉的炉山镇,生态环境优越。“这里地势向阳,植被丰富,土质保水,特别适合茶叶生长。”在一垄垄青绿滴翠的茶树前,陈昌军介绍说,今年春茶4月初开采,已采过一茬了,这是第二茬。
在2776米海拔的茶园里,看到忙碌的茶农,记者才体会到吃茶容易采茶难,采摘的每一片茶叶都要精湛的技术,并不是随便拔起就行,而且每一片茶叶的采摘都很讲究,“毛尖”部分是最精贵的,稍稍不注意采摘下来的“毛尖”就作废了,“毛尖”茶也是最贵的,每一斤达到了1329元,毛尖以下的部分就称为“乌撒烤茶”但最便宜的也要800元一斤。
记者看到,这些茶树差不多一般高,有1米左右,刚好没及腰部。“别看它们个子小,‘含金量’却很高。”陈昌军一边手指灵活地采摘着嫩黄新绿的茶叶,一边介绍说,这是新改制的茶种,虽然产量不如老品种,但品质更好,效益高。去年一年,仅此一项,年产值就达到了1000万元,农户们的收益现在每年也能达到几千元了。
加工:每年加工量达50吨 全县第一
新鲜的茶青采摘后,不用长途跋涉运出去加工,在新丰村的村主任陈昌军家住房旁,新建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已开始运营,加工从四面八方转运来的茶青。
机器杀青、揉捻、结块、自动烘干、手拉烘干等5道加工工序后,再进行捡梗……在新建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记者目睹了茶叶加工“出炉”的全过程。加工厂的“主人”孙伽军也是一辈子都在和茶叶打交道,他是技术工、会计员、也是种植能手。
在新丰村的茶叶加工厂内,机器声隆隆作响,制茶师傅正日夜赶制新茶,作坊里茶香四溢。村主任陈昌军告诉记者,这些加工的茶青都是从新丰村茶基地转运来的,每年新丰村的茶叶加工量高达50吨,加工总量全县第一。
让茶产业既富民又生态
记者在茶叶基地旁看见一处2万余方的鱼塘,陈昌军告诉记者“我们要把茶文化宣传出去,把这里打造成茶文化旅游点,我之前在电视上看见福建的铁观音种植基地,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把这里打造成茶文化的旅游点呢?我们可以让游客走进茶园体验采摘的过程,采摘出来的茶叶我们来收购,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能让外来人员体验茶文化,何乐而不为呢。至于2万余方的鱼塘,也是用来让游客休闲体验的。”
从前的新丰村茶园没有自己的品牌,现在茶园已经有一定的规模,陈昌军想打造出自己的茶园品牌,让茶产业走出贵州,走向全世界。
让茶产业既富民又生态,炉山镇领导也持同样看法。“炉山镇新丰村将利用大型茶园就在家门口的区位优势,引导村民按‘三变’模式,扩大标准化的生态示范茶园,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并和外来公司签订销售协议,全力打造生态茶园重镇,让茶产业真正成为一项‘美乡村、富乡亲’的生态绿色产业。”对于建设生态茶园基地,炉山镇新丰村村主任陈昌军显得信心十足。
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台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