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威宁“最美孝女”杨敏趣
作者:周星 时间:2017-04-21 阅读:329

她是农村普通妇女,也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平凡儿媳。
她用善良和贤惠诠释着亲情的美好、爱的真谛;她用孝心和爱心营造家庭的和谐……
她就是新发乡得多村杨敏趣,2016年被县妇联评为“威宁最美孝女”。
2003年,杨敏趣与新发乡得多村青年马友明喜结连理,从此,她和公公、婆婆、小叔公、丈夫马友明一起生活,婚后育有一儿一女。
★★她用行动诠释“百善孝为先”
杨敏趣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自幼就是一个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人。和马友明结婚后,丈夫整天忙于村党支部的工作,不是在乡政府跑项目就是在田间地头带领群众搞建设、抓生产,很少有时间照顾家。照顾2个子女、高龄的公公婆婆及五保户小叔公(公公的兄弟)的担子全压在她一人肩上,但她始终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为整个家付出。
随着年纪的增长,杨敏趣的婆婆眼睛视力越来越不好,现在右眼几乎看不见,左眼看东西也很模糊,行动非常不便;76岁的小叔公也因身患残疾,如今仍是单身一人,生活无法自理,吃喝拉撒都必须靠杨敏趣亲自照顾。
2014年公公又因病卧床不起,经多处医治无果,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了生活难以自理的瘫痪老人。最近这几年,为了医治家里的3位老人,除了花光家里所有积蓄之外,杨敏趣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外债。
因为家庭的变故,公公是个急性子,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常常耍性子、发脾气。杨敏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公公想不开寻短见。刚开始的时候,杨敏趣白天不敢出门做事,一直在家里陪伴老人,总是叮嘱婆婆夜里要警醒一点看护好公公,有时她本人不放心,半夜还亲自起来看看。
经过杨敏趣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公公慢慢摆脱了阴影,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杨敏趣经常给三位老人说:“瘫痪、残疾也要过日子,有我在就不会让你们的日子难过,更不会让你们冷了饿了,只要你们好好活着,我就能照顾好你们。”
“作为儿媳,照顾公婆是我的本份,他们是我的亲人。再说,农村有句‘屋檐水点点滴’的俗话,我这样做也是在教育孩子们,为孩子们做榜样,让他们知道对父母要有孝心。所以,我不怨天不怨地,更不怨命,服侍好公公、婆婆、小叔公就行。”杨敏趣的话虽简单,却折射了她的思想和道德,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深刻内涵。
★★起早贪黑周全顾家
平日里,杨敏趣既要服侍公公、婆婆、小叔公,又要干好家里的农活。为了尽快还清债务,兑现还款承诺,杨敏趣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公公手上,然后出早工,晚上要收拾家务到深夜才能入睡。此外,她还养了2头猪,38只羊。
即使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杨敏趣毫无怨言。
公公和小叔公大小便不方便,她便放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清洗一次;洗澡要先为老人们备好衣物和洗澡水;吃喝拉撒等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
杨敏趣的娘家在新发乡松发村田坝组,与婆家相距35公里。13年来,虽然离娘家不是很远,但杨敏趣却很少有时间回娘家。说到“孝”,杨敏趣哽咽了,泪水很快充满她的眼眶,然后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她说对自己的父母做得太少太少了。
这些年,丈夫马友明既要忙农活,又要为村上谋发展,找路子,有时压力大情绪不好语言冲撞了公公,杨敏趣总是对丈夫说“家有一老就是宝,我们家还有几个宝呢,我们有一天也要变老的呀!”
杨敏趣还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只要村里有事,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她都全包揽了。丈夫从没因家里的事而耽误过村里面的事。
对公公、婆婆和小叔公的赡养服侍,杨敏趣从不攀扯其它人负担。
杨敏趣用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家庭成员,用孝心敬奉长辈,用爱心呵护晚辈,把一个清贫残缺的家经营得和和美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贤惠孝道,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纯朴真诚的博大情怀。
★★美德传给下一代
生活中,杨敏趣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看书做作业时,她从不外出,从不看电视,只是在家里静静地做着家务事。一家人吃饭时,总是让孩子给老人盛饭,给老人夹菜。
在杨敏趣爱的教育下,两个孩子健康成长,他们不仅帮妈妈照顾爷爷奶奶,还学着妈妈那样,给瘫痪的爷爷倒马桶里的大小便,给他们打扫卧室卫生。有时还会给给爷爷奶奶讲故事,逗他们开心。
两个孩子乖巧懂事,在学校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学习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杨敏趣用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默默地撑起一个家,无论遇到多大困境,“乐观”总是杨敏趣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持。她说,绝对不会让困难压倒自己,为了家庭的幸福,自己一定坚强、乐观面对生活,后面的路她还要继续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