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20年 回乡创业促发展
作者:张怡 黄骄 时间:2017-04-21 阅读:200
外出务工20年 回乡创业促发展
——记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刘仕军
实习记者 张怡 通讯员 黄骄

过去,农民工“一人打工、致富一家”,对于社会的效应,被业界称为“做加法”。而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一方”,被称为“做乘法”。从“加法”到“乘法”,返乡创业让农民工成为“全民创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炉山镇营乐村返乡农民工刘仕军就是从“加法”到“乘法”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
见到刘仕军时是下午两点,他正在地里忙着指导乡亲们如何种植和养护地里的果树。烈日下刘仕军汗流浃背,当记者问回家创业有没有后悔过时,刘仕军的回答是“回来创业不为别的,就为了村里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今年38岁的刘仕军,18岁时就外出打工。他这一去,自己也没想到就是20年。
20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在外闯荡多年的刘仕军看到、学到了了不少“先进”的种植技术,也让他有了少许积蓄,于是他决定回乡创业。
回到家乡的刘仕军不断思索有什么产业可以带动周边百姓致富?思索几个月以后,刘仕军决定把学到的技术用来发展种植果树。
今年3月,刘仕军投资了11万元成立了村里的经果林种养殖合作社,经过一番努力,在村里流转了80亩土地搞起了种植,全都种上杏子树、梨树。
刘仕军在云南打工时学到果树与烤烟套种技术,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可以让果树成长得更健康,还能在种植果树的同时又能得到烤烟的丰收。于是他在流转过来的80亩土地中,挑选了适合种植烤烟的36亩土地种上了烤烟。
刘仕军还让流转土地的周边农户每天都到种植基地里来“上班”,他以每天男劳动力100元、女劳动力50元的价格让他们参与合作社的种植建设。过去这里的农户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自从刘仕军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之后,这里的农户一个月下来每户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基本解决了温饱。
采访中,很多在刘仕军种植基地里打工的农户表示,刘仕军才回来,刚刚开始创业,目前还没有什么效益,但相信他一定能带领大家把种植业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