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又“乐业”
作者:陈武帅 叶启伟 时间:2017-04-21 阅读:310
“安居”又“乐业”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走活“四步棋”
本报记者 陈武帅 叶启伟

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时下,走进五里岗街道棒木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搬进的居民三三两两地打扫自家庭院,一个和谐的新社区映入眼帘。
据介绍,五里岗街道作为威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三年内计划搬迁8566户400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33户31445人,占搬迁农户78.6%。2016年底,全县已搬迁入住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340户,入住人口6816人。
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提升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威宁着力走活“挪穷窝,搬到好地方;换穷貌,住上好房子;改穷业,用足好政策;拔穷根,过上好日子”的“四步棋”。
◆挪穷窝,搬到好地方◆
暮春时节,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棒木社区居民沈天付一家喜事连连,生活像花儿般绽放。
沈天付原来是板底乡新胜村沈家坡村民,这是一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寨子,2016年底沈天付一家搬进五里岗棒木社区安置点,成了城里人。这里不仅交通便利,环境舒适,住房小区还配有停车位、绿化带。
如今,沈天付儿子沈先进还在威宁开了一家皮鞋店,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滋润。
威宁地域宽广,沟壑纵横,很多地方自然条件差。“挪穷窝,搬到好地方”成了群众最强烈的愿望,也是威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走活的“第一步棋”沈天付就是威宁解决“一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着力异地扶贫搬迁的众多受益者之一。
据悉,威宁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按照“功能齐、能造血、后劲强”的思路,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工作协调推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俗话说,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威宁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认真规划选点,精准发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让边缘偏僻的群众真正“挪穷窝,搬到好地方”。
搬新家,挪穷窝,成为越来越多搬迁户的共识。
◆换穷貌,住上好房子◆
走进五里岗安置点,绿树成荫、视线开阔,小区内还配有地下停车场、超市和街道门面。李仁良是五里岗街道安置点第一批入驻的搬迁户,搬进新房子的他非常满意。
“我家原来住在龙场镇白岩村坪山组,沟壑纵横,出行不方便不说,一家老小挤在两间小瓦房里,每逢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如今住进了100平方米的高楼,小区还有物管,街道干净整洁,成为一名城里人,太巴适了。”李仁良感慨地说。
“换穷貌,住上好房子”是威宁真正解决民生问题,需要走好的“第二步棋”。
据悉,五里岗安置点严格建设标准和安置区选址条件,落实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压实住建部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形成源头、过程、监管全方位质量安全保障责任体系,并根据群众意愿分别按60、80、100、120、140平方米五种户型建设。
安置房的规划不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产生活习惯,还突出民族特色,合理布局住房空间,在不超标准的前提下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满足搬迁群众居住需求。
◆改穷业,用足好政策◆
“搬出大山进城市,农村人住上了高楼,还可以打工挣钱,孩子读书也方便,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谈起未来的生活,张凤美显得格外高兴。
张凤美家从有“山荒荒,地光光,新坪的姑娘走四方”之称的秀水镇新坪村大箐组搬到五里岗,成了园区里的“上班族”。
搬得来更要稳得住。威宁未雨绸缪,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 “用足一系列好政策”,这是威宁异地扶贫搬迁走得最精彩的一步棋。
对于搬迁户子女入学,五里岗街道就近统一安排教育资源,搬迁户子女统一就近转学到棒木小学和五里岗小学就读;对于搬迁户就业,五里岗街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提供、群众点餐”模式,摸清搬迁群众的学历、年龄和就业意愿。经开区企业降低门槛,放宽年龄,降低学历,优先倾斜搬迁群众就业;此外,五里岗街道还在安置点附近设置卫计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室,确保搬迁群众就近享有基本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
在规划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时,威宁还配套建设种养殖产业、就近务工等项目让搬迁户依托当地资源,就近发展生产、稳定就业,为搬迁户早日脱贫、持续发展找路子。
五里岗街道安置点积极探索园区企业产业链延伸、务工、商业门面经营扶持、餐饮、修理等项目,帮助搬迁户尽快脱贫,为搬迁户积极寻找致富路子。
如今,五里岗街道集中安置点有效推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一个以乌撒大道为中心的新城区已初具雏形。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威宁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任务下达、资金筹备、制度建设等方面扎实开展了大量工作,形成了政策、规划、资金、制度“四管齐下”的良好局面。
◆拔穷根,过上好日子◆
“拔穷根,过上好日子”是威宁走好也必须走赢的“第四步棋”。
产业铺就致富路,教育彻底“拔穷根”。威宁把产业扶贫与教育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用产业提高搬迁群众收入,下大力抓教育斩断搬迁群众“代际贫困”。
在五里岗街道白岩社区4000亩三膜早熟马铃薯基地,银色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种植的费乌瑞它马铃薯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该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中农发和俣合专业合作社两家大型企业,实现三膜早熟马铃薯生产的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储藏、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办法,打造“费乌瑞它”早熟品种。
曹宣斌算了一笔账,该基地以亩产3000公斤计算,可生产早熟马铃薯9000吨以上,预计产值1800万元。
此外,五里岗街道投资1500万元的1000亩白萝卜基地,可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30余户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为周边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铺就一条致富路。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治本之策,威宁为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一路绿灯”,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彻底为搬迁户拔穷根创造了条件。
何柏玫是搬迁户子女,如今,她已是威宁九三中学八年级的新转学生,她刚从羊街镇第二中学转学过来,原来她家距离学校有20多公里,只能在学校寄宿,平时回家不方便不说,遇到需要和家长沟通的问题时更是难以解决。最近搬到新家换到了新学校后,她显得很高兴。
在五里岗街道的几个学校里,像何柏玫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今年新学期开始,到五里岗街道辖区就读的移民搬迁户小学生有989名、初中生488名、高中生83名、幼儿入园216名、职校就读16名。
目前,扩建后的威宁九三中学可容纳5000余名学生,新建职业中学可容纳7000余名学生,威宁第七小学可容纳3000名学生,县便民服务大厅已投入使用,二甲医院已动工修建,新建农贸市场,商场等配套设施即将投入使用……
“我们围绕打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县的目标,着力解决能发展、能就业、能入学问题,为实现‘以搬迁促脱贫,以脱贫促发展’”目标,努力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锦锋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