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托起的幸福生活
作者:祖文韬 龙胜 金鑫 时间:2017-04-24 阅读:23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3)
马铃薯产业托起的幸福生活
——寒洞村三膜早熟马铃薯种植见闻
本报记者 祖文韬 龙胜 通讯员 金鑫

四月的威宁,天高云淡。
走进五里岗街道寒洞村的三膜早熟马铃薯种植基地,只见一个个规范整齐、银白色的大棚有序排列,基地内马铃薯长势喜人,勤劳的工人们来来往往忙个不停,整个种植基地生机勃勃。
在威宁俣合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卯昌福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进大棚,卯昌福随手刨开一珠马铃薯查看,个头较大的已有鸡蛋般大小。
“这个月月底就可以上市了。”卯昌福满心欢喜。
“三膜好比马铃薯的‘衣服’,根据气候变化,可以增减,气候转暖时,可掀开拱棚甚至大棚,气候变凉了,又根据实际情况把拱棚和大棚盖上。”卯昌福介绍。
三膜早熟马铃薯的成功引种, 有效解决了马铃薯生产早春的冻害问题,改写了威宁马铃薯的种植历史。
马铃薯种下,有三层膜的保护,生长更为迅速,3个多月便能上市,1月份下种,4月份收获,上市时间比普通种植提前了一个多月,经济效益较好。也为复种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保证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同时, 大幅度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增加了土地利用率。
去年下半年, 卯昌福和其他三位合伙人在多方努力下,获得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12月底,政府部门在种植基地配套了灌溉、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并统一药剂拌种、切块催芽、水肥一体化、技术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小型机械应用、品牌营销等,实行规范化种植。同时,经政府担保,卯昌福向威宁农村信用联社提出贷款申请 ,不到一周时间, 合作社便向卯昌福发放贷款1000万元。
据卯昌福介绍,他种植的马铃薯虽然尚未上市,但已被订购一空,挖出后便马上装袋销往贵阳、昆明、宜宾等周边市场和广东、广西等省区。把地里的马铃薯挖完后立即在大棚里种上白萝卜,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
“我家有3亩土地流转给基地,每年可以得到2400元的租金,他们还聘请我当管理员,每天发100元工资,我老伴儿也在基地上打工,每天能挣80元。”寒洞社区村民刘永贤一边打开大棚的通风门一边说。
看着满地绿油油、长势可人的马铃薯苗,技术工人陶泽兰也打开了话匣子,他乐呵呵地说:“我们在这里做工,收入还可以,而且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只要有时间来,每天都有事做,天晴天阴都一样。”
效益好是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的一大特点。它在早市上占尽商机,销路有保障。
据卯昌福介绍,他们合作社自实施三膜马铃薯种植以来,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方法,采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按入股份额进行分红,高规格、高起点、高标准规划, 通过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基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改变了当地单一的农业结构模式。同时,以产业开发为契机,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三膜马铃薯和大棚蔬菜的栽培、生产及营销的系统知识,为壮大产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人才储备,推动农业产业向市场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有力促进当地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五里岗大力发展三膜覆盖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据悉,今年,五里岗街道已推广种植三膜马铃薯3000余亩,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部分贫困户以土地入股,与种植传统经济作物相比,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同时,通过示范展示、技术培训和跟踪技术服务,可培训出大批农民技术二传手,有效带动当地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马铃薯托起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已经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