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老兵
作者:陈武帅 卯龙艳 张怡 黄骄 时间:2017-04-24 阅读:236
筑路老兵
——访炉山镇新丰村驻藏退伍老兵陈洪清
记者 陈武帅 卯龙艳 张 怡 通讯员 黄 骄

陈洪清劳作归来

陈洪清劳作归来
热血青年,凭着一腔热血参军报国,他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驻藏戍边,凭着战天斗地的气概,他和11万解放军共同战斗在修筑川藏公路的征途上;退伍归来,他当农民、民兵连长、钢铁厂长,经历过艰苦的岁月,但老兵的本色依旧不改。
他就是炉山镇新丰村大营山86岁的驻藏退伍老兵陈洪清,一个身体依旧健朗的筑路老人。
热血青年,抗美援朝当兵去
1952年,陈洪清21岁,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随着抗美援朝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点燃了陈洪清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陈洪清和同村青年邓兴顺、周仕良等踊跃报名参军,希望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
“那时候,我因为个子比较矮,原本以为身体体检不合格,但我非常想上战场,于是决定试一试。没想到,同村两个伙伴都因体检不合格没当成兵,我却成了那年本村唯一的志愿兵。”陈洪清介绍说。
陈洪清至今还记得,在欢送新兵的仪式上,感到无比的自豪,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带上大红花的那一刻,至今难忘。
1952年底,陈洪清在新兵连参加集训,卧式进攻、爬式进攻、侧式进攻,扔手雷、练枪法等等都是训练必修的科目,只等一声令下一心一意开赴朝鲜战场。
然而1953年7月,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签订,陈洪清最终没有到朝鲜战场,却成为一名驻藏修路的解放军。
“当时部队首长说抗美援朝作战是光荣的,驻藏修路也是光荣的。1953年初,我们就奔赴西藏一边驻军一边修筑川藏公路。”陈洪清说。
驻藏戍边,川藏线上修“天路”
1953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上级首长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于是前后一共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进驻西藏修建川藏公路。
陈洪清回忆说,川藏公路绵延两千多公里,途径多处险要关口,气候环境恶劣,战士们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在4年多的时间里,川藏公路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横穿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战胜种种困难,终于修通连通川藏的“天路”。
刚开始当兵第一年,陈洪清被分配到炊事班,成为一名磨豆腐的炊事员。当时正值建国初期,物质比较匮乏,战士们吃的用的都是全国供应来的,有昆明大头菜、四川榨菜,部队住在随身携带的帐篷里,磨豆腐的炊事员每天还要负责背上百斤石磨跟随部队移动。为了保证让修路战士吃好,陈洪清和其他炊事班战友每天6点钟就起床生火做饭。川藏公路沿线环境恶劣,但解放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谱写战天斗地英雄赞歌。
1964年,陈洪清成为一名修路战士,当时把一个班分成三个小组,陈洪清还是三人小组的小组长。
陈洪清他们部队负责修筑的是海拔5018米的米拉山口路段和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路段。这两个路段,是有死亡地段之称的通藏山口,平日寒风凛冽,环境极度恶劣,不远处就是皑皑雪山。
陈洪清回忆说,当时他们每天就在悬崖上,用绳索把自己吊在半岩上,一个握着钢钎,一个挥舞铁锤,在悬崖上凿通山路。
“修路太艰苦了,特别是打山洞,当时技术条件太差,记得有一次为了打通一个山洞隧道,牺牲了一个排的战友。”回忆往事,陈洪清双眼噙满泪水。
那时候,驻藏部队和当地群众交流,由于语言不通,还要借助通司(翻译员)翻译,就是凭着一股干劲,驻藏部队用四年时间就修通了川藏公路。
“没有修通川藏公路前,当地的交通运输只有依靠牦牛。从拉萨到四川成都往返一次,靠人畜驮,冒风雪严寒,艰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时间。而川藏公路只需数天,改建后的目前路况单程只需三天,大大缩短了西藏与内地的交通时间。”陈洪清说。
1957年,修完川藏公路的陈洪清随着大部队返回贵州,开始建设家乡的岁月。驻藏4年是他一生难忘的精彩时光!
退伍归来,大营山下建家乡
转业后,陈洪清返回大营山,做一名建设家乡的农民。三年困难时期,大跃进时期,陈洪清还担任过村里民兵连长、矿山连连长、钢铁厂厂长等,还享受过营级待遇,继续发扬当兵不怕吃苦突击攻坚的作风。
大集体时期,村村冒烟、寨寨炼钢。陈洪清带领30余人到结里燕山大炼钢铁,当厂长。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也走过许多弯路,但初衷都是为了建设家乡。
炉山镇乐溪水库、八一水库的修建,都留下了陈洪清劳作的身影。经过岁月磨练的陈洪清对曾经的苦涩记忆深刻,但他更热爱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
大营村是炉山镇出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曾经河里有鱼、田里有稻,但交通阻碍着村民的出行。
上个世纪90年代,年近花甲的陈洪清为了打通大营山村民的出行,带领村民修路铺桥,继续发扬修建川藏公路的精神,硬生生修通一条连通山外的通村毛路。
陈洪清儿子陈永才介绍说,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如今当兵时养成的作风还在他身上依稀可见。现在,86岁高龄的陈洪清身体硬朗,每天还要喝二两小酒,每天还要到田间地头种点庄稼,除了听力稍微差点,日常生活尚能自己打理。
当打开复员证时,陈洪清眼眶湿润,他激动地回忆起曾经的峥嵘岁月,连连说现在生活条件太好了,国家不但每年发放低保、养老金,还有退伍老兵的生活补助,村里油路已经延伸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建起了亮丽的房屋。
“小爷爷身上有谦虚务实、肯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精神把新丰村建设好。”新丰村村主任陈昌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