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喇叭”两头连
作者:况清 时间:2017-04-24 阅读:19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天清晨8点整,熟悉的声音就在石门乡上空萦绕。伴随着清脆悦耳的声音,石门乡新的一天开始了。
据了解,现在每天收听广播似乎已成为石门乡老百姓的一个生活习惯。近日,笔者来到石门乡一探究竟。
“大喇叭”里的“大文化”
在石门乡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石门乡年丰村,一个因“大喇叭”带来幸福的村寨。
“在城市,如果需要了解什么消息,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是掏出手机拨通电话,消息即可传达。但是在农村,这一套可不管用,还是‘大喇叭’比较实在。”年丰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大明告诉我们。
可“实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看看在他们心中,“大喇叭”到底有什么作用。
中午12点,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远处传来了几声狗吠。这时,家住年丰村铁匠寨的陈大聪夫妇正在田间劳作,村里的大喇叭突然响起来,只见他们放下手中的农活,拿起早晨从家里带来的午饭,坐到了田坎上,一边吃午饭,一边听广播,神情自得。
陈大聪告诉我们:“在这之前,村上还没有通广播,寨子里又经常停电,信号不好,我们知晓政策是非常困难的。自去年村上有了‘大喇叭’后,但凡有什么政策,村上都会用喇叭放给我们听,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呢。我就是通过广播知道国家的精准扶贫教育资助这项政策,第一时间向村里递交在外读书的女儿的助学申请。”
正如陈大聪所说,以前,农村信息闭塞,上面的政策都是通过文件一级一级下达的,传到村寨中可能都要十天半月。很多群众想要了解政策法规,要么是等上十天半月,要么是道听途说,不能从正规渠道来获取,常常会误了“大事”。
笔者了解到,近年,随着广播事业的全国性再度迅速崛起,在各级部门领导下,石门乡引进具有不用架线、埋杆、传输距离远、防雨淋,对讲等几大特点的调频技术恢复该乡的广播,基本满足了农村的需要。
紧接着,陈支书拿起了手机,说要给我们做个示范。只见他拨通了手机上的一个电话号码,说了句“请铁匠寨自管委的村民下午2点准时到苏科寨烟苗大棚领取今年的烟苗。”现在在年丰村,随时、随地都可以通知事情。
据介绍,目前,全乡2个社区,10个行政村都安装上了广播。每天上午8点,中午12、晚上6点,广播都会准时响起,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惠农政策、招工信息等直接送到百姓身边。农忙时节,还会放几首红色歌曲缓解村民的疲劳。有时,村里如果遇到什么特殊的事情也会利用广播来通知。比如说,收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很多百姓不愿意交,这时广播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广播来宣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的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好处,广播很有权威性,可比让村干部挨家挨户收缴管用得多。
“大喇叭”发出“时代最强音”
傍晚时分,我们又来到了该乡最边远的团结村。
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三五个60左右岁的老人围坐在团结村史馆门前。有正在哼小曲的,有端着茶叶罐子喝茶的、有在编箩筐的……
好奇的我们走上前去向他们打招呼,待我们表明来意后,一位陈大爷告诉我们,他们都是村里的仅剩的几个老党员,茶余饭后,总会不约而同聚到一起。
“虽然我们聚到一起,也是各自干自己的事,但总觉得心里舒坦。记得在大集体的时候,白天干完农活,晚上我们就会到公社里学习毛主席语录,现在村上装上了大喇叭,从喇叭里还能听几首革命老歌曲,了解国家大事……”他一边说着,在一旁唱小曲的余大爷也情不自禁地带领大家唱起了《毛主席派人来》“毛主席呀派人来,雪山点头笑罗彩云把路开,一条金色的飘带……”
在石门乡,像他们一样的老党员还有很多。
该村大坡自管委的年轻党员罗仕兵感慨地说:“我都入党8年了,这些年一直忙着挣钱,很少参加党组织活动,我都快忘记我是党员了。不过现在我每天都听着广播,有时,会不自觉的想到,这不就是‘党的声音’吗,原来党时刻在召唤着我,现在的我清醒地认识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村上干点事。就在前不久,我们村选举自管委主任,我就自告奋勇参加了选举,成功的担任了我们大坡自管委的主任,想到今后能邻里干点实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
由此可见,该乡农村广播的再次光临,不仅给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便利,更唤起了一代人的时光记忆。同时,“党的声音”对基层党员的学习教育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了党员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